第19部分(第3/4 页)
萧智是在极度的忙碌中渡过的,还好有从三亚行政学院分配来的吴玉的照顾,否则萧智的新年就得在床上度过了,连续几天的高烧终于退了下去,李思念等人的心也跟着放了下去。在众人的强迫下萧智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静养,但是萧智的静养计划在第二十一天时被打破了,1894年时1月七号萧智得到李思念传来的消息,安南省的近邻――泰国国王朱拉隆功――计划将于1月2o号到2月5号访问安南,届时希望能和安南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萧智举行会晤,并希望加强两国之间各个方面的的交流与合作。
说实话,对于朱拉隆功的来访萧智多少有些意外,虽然安南和泰国紧紧相邻,经济上联系很多,但是两国间的政治交往却很少,所以两国间的交流现在只停留在经济上。由于对泰国和朱拉隆功不熟悉,所以萧智通过汪海鸣拿到这位君主的全部资料,第二天汪海鸣就把包括他一生的资料都送到了萧智的手里。从资料中看这个朱拉隆功还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至少在现在的亚洲还是很有作为的。
朱拉隆功net,即拉玛五世(1852―191o年),泰国曼谷王朝国王(1868―191o年在位)朱拉隆功,即拉玛五世,泰国曼谷王朝第五代国王(在朱拉隆功时代,泰国的正式国号是暹罗,在本文中统一称为泰国)。他在位期间,动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近代化改革运动,在同时代亚太地区的近代化改革中,影响仅次于日本明治维新。在英法两国殖民者如狼似虎地窥伺左右的情况下,他艰难地维护了国家独立,泰国成为同时代东南亚唯一的主权国家。他提高了王室的威望,此后泰国政府无论如何频繁地变更,都无损于国家的稳定,因为有国王作为民族团结的标志。在周边政局动荡不安的年代,泰国也成为东南亚稳定展的中流砥柱。
朱拉隆功的父亲拉玛四世,先为他的改革吹响了前奏。拉玛四世即孟固亲王,原为拉玛二世的法定继承人,但当拉玛二世去世时,他被王位继承委员会以“不堪大任”为由剥夺了继承权,由他的异母兄继位为拉玛三世。于是,孟固出家为僧,开始了漫长的苦修生涯。孟固和尚除了在佛学上达到很高的造诣外,还积极与西方传教士交往,学习英语和西方的思想和科学。27年后,他终于回到了曾经失之交臂的王位。他开始变更传统,如限制奴隶制、改革币制、鼓励对外贸易、树立王室的亲民形象等。1855年,拉玛四世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鲍林条约》,泰国完全被打开了大门。
拉玛四世有意培植后代的开明思想,比如聘请美国人安娜任他的子女的家庭教师等。朱拉隆功在东西合璧的文化环境下长大,于1868年继承了王位。除了早期教育中的西方因素之外,当时泰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促成他改革的主要原因。在泰国的西面,英国蚕食了印度,又通过两次英缅战争将缅甸纳入英属印度之中。在南面,英国在马来半岛上建立了“海峡殖民地”,紧逼泰国的南大门。在东边,法国也通过两场战争,使越南成为其“保护国”,并进一步将巨爪伸向柬埔寨。周边邻国一个个陷落,泰国似乎也难以自保。而泰国的国家机器仍然带着中世纪烙印,在无效率地运转。朱拉隆功艰难地周旋于英、法、德等国之间,利用英法两国都想吞并泰国,但都顾忌对方的形势,使泰国成为英法两国势力范围的“缓冲地带”,暂时维持了独立。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只有改革自强,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严酷的丛林法则中生存下去。
朱拉隆功继位之后,因未成年,在摄政委员会掌管朝政,5年后开始亲政。朱拉隆功的改革,贯穿了他亲政的37年,由一个个相互交叉、逐步推进的法令组成,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最重大、最有决定性的一项是废除奴隶制。因各种原因沦为奴隶的人口在泰国虽不占多数,但严重损害了泰国的形象,而且资本积累阶段需要的是大批自由劳动力,而不是私人奴隶。从朱拉隆功亲政第二年起就开始颁布限制奴隶制的法令,到他去世前两年,基本完成了废奴运动。农奴的解放,也是对封建主的一大打击,有利于中央集权。另一个重点是官制的改革。朱拉隆功仿照西方成立了内阁,改革地方行政体制,取消了封爵搜田的封建制,改为放薪俸,地方官员统一由中央任命和调动。一套近代化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来了。
在军事方面,朱拉隆功结束了落后的战时募兵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并从19o5年起实行义务兵役制。在丹麦人里舍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批军校,并重点加强了海军。教育方面,对西方人创办教会学校采取宽容态度,并创建了一批世俗学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