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打击的对象,估计一天后安南省就会被这些孤立起来,一个月后就不会再有人同安南省做生意了,安南省将会被彻底抛弃。正因如此,萧智再三的要求其他三人在有生之年保证不将计划内容偷漏给任何人,包括自己最亲的亲人都不可以说,要永远滥在肚子里,否则的话,就会被灭口。说这些话时,萧智目露凶光,仿佛是一头凶残的毒蛇随时会将三人置于死地一般。其他三人都是恐惧不已,都写了份保证书,保证在有生之年决不偷漏这个计划的任何一点信息。“蚕计划”由萧智负总责,具体实施由张亚峰和李思念负责,而汪海鸣则负责监督并为其他三人提供必要的资料。
“蚕计划”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彻底的控制南方各省的经济命脉和金融体系。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必须先改革安南省的金融结构和体系,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收购黄金白银,为纸币的行做好足够的储备金。为了尽快的筹集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萧智以安南省总督的名义布了《安南省贵金属收购法》;该法律规定安南省内的任何人出售黄金及黄金制品等贵重金属时,都只能出售给省立银行,银行按照国际价格与以收购。如若私自贩卖,一经查处,除黄金没收外其本人也将被判刑。这个法令的实行使得安南省的黄金外流大幅减少,黄金等贵金属开始流入安南省立银行的金库。同时,萧智在国际上和大陆本土也开始悄悄的收集黄金,包括四国岛内收集的黄金也被运到安南,这样安南的黄金储备在不知不觉中急剧增加,由1888年底的13吨增加到1889年底的98吨,在增加的85吨黄金储备中,安南省自己的金矿提供了12吨,省立银行从民间收购了5吨,日本四国岛收集了13吨,从本土大陆收购32吨,从俄国远东金矿通过现货交换的交易的方式收购了11吨,剩下的则是在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南美洲等地收购来的。与此同时,白银的储备也大幅的增加,由1888年底的252吨增加到1889年底的1232吨,在增加的98o吨中,安南省的银矿提供了22o吨,省立银行从民间收购16o吨,大陆本土提供了5oo吨,四国岛提供了1oo吨。到189o年的下半年时,省立安南银行已经有足够储备来支持纸币的行了。
189o年十月,经过充分而全面的准备,安南省立银行正式更名为东亚银行并获得安南省政府的授权,正式开始行纸币。安南省实行金本位制,这也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其行的纸币称作国币,又因为上面有一条金龙图案故而又被百姓称作金龙币或龙币。单位为元,币值最高为1oo元(不做市场流通,只作为银行间的结算使用),可流通的纸币计有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五元,一元和五角,两角及最低的一角共八种,角以下为银制硬币,分为五分,二分和一分三种。十元国币可等值兑换黄金一两,只要持有国币,在东亚银行任何一家分行都可以兑换,为了照顾人们的习惯,纸币也可以兑换等值得白银,不过得按市价换算。这次安南批共行了约3oo万元的纸币和价值3oo万元的银制硬币,大部分纸币都是五元和一元小面值的。随着黄金储备的增加,纸币的行量也逐步的增加。
为了不造成流通的混乱,在189o年初的时候,萧智就布了《钱币流通法》,该法规定,国家将逐步取消金属货币的流通,在适当的时候行纸币。以后所有的交易都以纸币进行。同时要求政府和各国营厂矿机关都已纸币作为结算和放工资的手段。该法还规定,以后政府征收的税收都以国币作为纳税的结算单位,其他的货币一律不再作为结算的标准单位,同时规定在189o年底时,彻底禁止贵金属的在安南省的流通,百姓可以去各银行网点兑换纸币。在法令布之初,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的农民不理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纸”怎么可以当作“钱”来用呢?还好萧智他们早有准备,派出很多工作组,汇同各级地方基层政府向农民详细的作出了解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同时《中国时报》也连续的表文章,向广大的百姓解释为什么要行纸币,行纸币有哪些好处,百姓又会得到那些实惠等等。经过广泛的宣传和解释,百姓的疑虑被打消了,大家更多的是一种对新事物的期待和好奇。
在纸币行的第一天,很多百姓都拿着手里的黄金白银去兑换国币,有的人为了看看纸币是不是真的能兑换等值得黄金,就在这个银行兑换纸币,然后再拿着纸币去另一家分行兑换黄金,结果觉这是真的。就这样百姓对国币的信任也逐渐的高了起来,到十月中旬时,所有的纸币都被兑换了出去,可是百姓兑换的热情却是不减,甚至还有越来越高涨的趋势。因为随着纸币的使用,老百姓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