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人性善恶 咫尺之间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大慈悲:能给他人以快乐叫慈,消除他人的痛苦叫悲,这是佛家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成佛的佛性。
维摩:梵语维摩诘的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辅佐佛陀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
屠刽:屠是宰杀家畜的屠夫,刽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职业的刽子手,同样具有佛性。
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碧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姣当以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檐并无差别。
咫尺: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尺指极短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仁慈之心,慈悲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相同;世间到处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生活情趣,富丽堂皇的高楼广厦和简陋的茅草屋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闭,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错过,不能排除杂念,虽然只在咫尺之间,但实际上已相隔千里了。
禅的经验就是一种自觉,是“没有自己,则一切都是自己的”,“自他不二的自觉”。所以,“唯我独尊”的“我”并非差别、对立中的我,而是与天地一体、万物同根的,平等自由、自他不二的我。佛道即宏明自我之道,禅者称之为“宏明己道”。能够体认到这个“独尊佛”的真正内涵,谁都是释迦牟尼。人人都有佛性,东家儿郎、西家织女、斜街曲巷的艺人,都可成佛。世俗人心的千差万别,都是欲念、分别心所使然,乃是虚妄之见。我们参禅,必须破除此种妄见,致力于从内心提升人的尊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进德修行 济世经邦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着便堕危机。
修道:泛指修炼佛道两派心法。佛家语中说:“谓见道之后,更修习真观。”
木石:木柴和石块都是无欲望无感情的物体,喻无情欲。《孟子·尽心篇》中说:“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云水:佛家称行脚僧为云水,这种和尚手持三宝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毫无牵挂,行迹飘忽有如行云流水。他们不受物欲束缚而具淡泊雅趣。
贪着:对富贵等欲念的执着。
凡是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有木石一样坚定的意志,假如羡慕外界的荣华富贵,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包围。凡是一个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贪恋功名利禄,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
信州正受庵的内庭里,放有一块石头,是原藩主调任官职时作为纪念留下来的。新藩主发现了这块奇石,又得知它是前任留下来的纪念品,极为贪恋,很想把它弄到手,几次派人来恳求,被住持天龙和尚一口回绝。新官再三的催促,天龙总是置之不理,并说,“这块石是前藩主的心意,万万不能让与他人。”最后新官恼羞成怒了:“不答应我的请求,就不许住在我的辖区内。”天龙和尚当天就洒脱地离开了正受庵,并在寺墙上大书上一道歌偈:“青山高名庵深,宝石岂可力动”。弄得新来的官儿后悔不迭,不再索要石头,为表悔过之意,还差人寻找和尚的踪迹,没有任何音讯。天龙正是“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
。 想看书来
欲人不知 己先莫为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病受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先无得罪于冥冥。
昭昭:显著,明显可见,公开场合。据《庄子·达生》篇:“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的隐蔽场所。《荀子·劝学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然生在人们所不见的地方,但是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做到表面没有过错,必须先从看不到的细微地方下功夫。
古人讲修身主要是对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话说问心无愧,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儒家教人修养心性,必须要从细处下功夫。宋朝安潜在蜀地当官时,并不管盗匪的事,蜀人都觉得很奇怪。过了一阵子,安潜提出公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