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2/4 页)
的懦夫!
“定夺?有什么好定夺地?”
杜聿明扭过头,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坐在自己身边,这位大腹便便,没有一点军人的气度与风骨,却能得到蒋介石重用的男人。看着罗卓英那张写满肯求与热切的脸,杜聿明脸上的惊诧,慢慢被浓浓的屑所替代。
“尊敬的罗卓英指挥官,我想您不会忘记谢晋元和他的八百勇士吧?当时我们绅士的英国盟友,我们高贵而人道的英国盟友,也是这样劝谢晋元带领在四行仓库的八百勇士,通过他们英国租界撤退的,结果呢?”
面对杜聿明的询问,罗卓英真的呆住了。谢晋元和八百勇士的故事,不但曾经一度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更被拍成了电视,编成了话剧,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位英雄的经历,知道这位英雄的结局?
“我尊敬谢晋元的风骨,敬重他坚韧不屈的精神,我更叹息这样一位军人,不是死在了战场上,而是死在了盟友的囚禁与看押之下。每当想起这个人,想起他的事,我就常在心里想,如果是我杜聿明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办?”
在众目睽睽之下,杜聿明挺直了自己的腰,一股只能可能属于铁血军人的不服不屈气势,一股犹如荆珂刺秦般的惨烈杀气,在瞬间就刺痛了亚历山大的眼。
亚历山大脸上淡定自若的笑容,终于消失了。他能成为驻缅甸英军司令官,他当然有相当的眼光,他当然应该明白,眼前的这个男人,就是一把剑,一把宁折不弯的剑,一把比谢晋元更强,更锐,更不容轻辱的剑!
杜聿明直视着亚历山大,沉声道:“罗网加身,以死破局!”
事已至此,杜聿明和亚历山大的谈判已经正式破裂,杜聿明用轻蔑的眼神,看了一眼满脸不奈,更写满浓浓不满的罗卓英,道:“如果你认为,应该向重庆请示,向蒋委员长请示,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我杜聿明绝对不会改变主意,除非我不再是第五军的军长!”
说完这些话,杜聿明抓起自己的军帽,认认真真的向史迪威敬了一个军礼。在场这么多人,也只有这位手中无兵无权,却在努力奔走的三星中将,还有资格得到他的尊敬了。
看着眼前这位铁骨铮铮,将中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军人,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坚定得无懈可击的意志,史迪威突然笑了,“虽然我们这一次败了,但是我想,只要还有你这样的军人,我们很快就会反攻回来的!”
听完翻译过来的话,杜聿明对史迪威略略点头,然后正了正自己的军帽,大踏步走出了这个将政治的丑陋,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他这位职业军人感到实在太过压抑的地方。看着西方正在渐渐下沉,却依然在散发着最后光与热的夕阳,看着这一片空旷的蓝天与大地,看着远方那边绵不绝的寂静群山,一种说不出来的孤独与无助,突然包围了杜聿明。
“我真的能把这几万兄弟,安全带回中国吗?我拒绝了亚历山大的提议,就真的是正确吗?”
没有身处在杜聿明的位置上,就绝对不会理解,更不会明白他的感受。那是一种面临四面楚歌,步步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绝境”必须为几万名部下负责,所背负的重担!
不管怎么样,中国远征军从这一刻开始,要为自己的命运而战了。
第六卷 热血春秋 第二十五章 第五师(上)
在杜聿明的带领下,第五军六万多名中国军队,放弃了安全撤退到印度的路线,一路向北推进。他们只有在日本军队之前抢先通过密云支那,才可能活着撤回中国。
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地表温度已经超过了六十度,无论是汽车轮胎辗上去,还是人的鞋子踏上去,都会留下一个或深或浅的印痕。
在这种炙热的天气下,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士兵,低着头默默在曼德勒通向密云支那的河谷公路上慢慢走着。现在大势已去,三面被敌包围,在这些中国军人的脸上,再也找不到初入缅甸时,那种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大败后渴望获得安全与平静的归心似箭,还有长途跋涉后,那种精神与体力的双重疲惫。
放眼看出,六万多名中国军人排成的队伍,就像是一条灰色的河流,带着疲惫,在沉默中慢慢向前流淌着。
印度英帕尔!
印度科西马!
印度温佐!
……
一个个可以转向通向印度的三向路口,被这条灰色的长龙慢慢的甩掉,当队伍走到温佐时,终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