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钟鼓楼边(第1/3 页)
第五十八章钟鼓楼边
夏林恢复了笑容,登台领奖。毕文谦谢却不了热情,只好清唱了一次《血染的风采》。
散场时,看着夏林,毕文谦向邵校长商量起来。
“邵校长,今天我毕竟吓到了夏林,我想请她吃一顿饭,然后看看有没有机会领她和王叔叔见一见。请问,可以许她半天假吗?”
邵校长有些迟疑:“富林老师不是要开会吗?”
“所以我也不能保证啊!但王叔叔很忙的,这几个月有没有更适合的机会,就指不定了。”毕文谦信誓旦旦。
“那……好。”邵校长看向夏林,“夏林同学,如果见到了富林老师,代我向他问好。”
“嗯!”
出门东直门中学,沿着民安街往西走,毕文谦观察着默然的夏林。
“我才到京城没几天,下馆子的事儿,得你带路。”
“哦”。夏林抬了抬头。
“还有,我身上只有四毛钱,再多的,我暂时是没有的。”
“嗯。”
“还有,你刚才在校长面前发什么抖,不就是见见王叔叔嘛!”
“你……”夏林瞪了他一眼,“不许取笑我!”
“我这也算取笑?”
“哼!”夏林把头偏向一边,随手指指,“那儿,去那儿吃。”
一家很普通的小饭店。
就座之后,夏林随便叫了一菜一汤,就算够了。然后,她双肘拄在饭桌上,手捧着下巴,仔细观察起毕文谦来。
“我说,你怎么会这么穷?”
毕文谦不明白:“穷?”
“上学期我去昆明录了一次歌,都拿了小一千,你这么有名,不可能身上才四毛钱吧?”
原来,我也是名人了……
“原本是五毛,吃了顿早饭。而且,这钱不是我的,是王叔叔给我的。”毕文谦有些讪笑,“我本来是要在申城唱片公司录歌的,但为了准备青歌赛,我就没拿酬劳。”看到夏林不解,他便将那合同的大概解释了一下。
“……怪不得你这么穷啊!”夏林咯咯笑了,有些羡慕,又有些佩服,“……我就没你想得那么远。”
仅仅是这么远吗?毕文谦玩味地看着夏林,给她科普起来。
“不只这一次,以后,我也不会签那种拿一笔钱录一次歌的合同的。”果然,这把夏林惊讶了,“因为这种形式很不科学。”
“不科学?”
“你想想,一盒磁带6块多,我们算便宜一点儿,6块整好了。全国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喜欢听歌?有多少人为了听歌愿意买磁带?极端保守估计好了,5000万人。一首歌,让这5000万人都愿意掏钱,恐怕不现实,但水平顶尖儿的歌手或者歌曲,有2000万人掏钱买磁带,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而一盒磁带的生产材料、人工等成本,以及卖到听歌的人手里的运费,经销商的利润是多少,我虽然不清楚,但作为唱片公司,一盒磁带赚1块钱,已经是保守估计了。那么,你刚才说你录一次歌拿了小一千,我们就算是一千块好了。那么,按这个模式,国内顶级歌唱家,酬劳算是你的十倍,一万块吧,听起来是不是已经挺挑战你的想像力了?但如果她演唱的磁带卖出了哪怕只有1000万盒,唱片公司的利润就是1000万块。按照现在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按劳分配,歌手录了一盒磁带,分配给他的酬劳,只有整体利润的千分之一。哪怕我们再来突破一下你的想像力,一次性给歌手10万块酬劳,也不过总利润的百分之一。这,科学吗?”
毕文谦一句句分析完,最后再强调了一次:“注意,我从头到尾都是保守估计,非常保守。也就是说,实际上作为歌手的所得,比千分之一更凄惨。而那些不算顶尖的歌手,他们的磁带虽然卖不了那么多,但他们的酬劳也更少。就像你,一千块的酬劳,如果你的磁带能卖一万盒以上,后面的就是唱片公司净赚了。如果说,歌手的水平是国家,是社会培养出来的――这很有道理。那么,作为培养费,这些利润也应该很有一部分归于音乐学院,或者歌手所在的艺术单位吧?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利润,落在了唱片公司的手里。所以,目前这种利益分配模式,就是**裸的剥削。”
“只不过,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在总人口里的比重太小,能够参与录歌的歌手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即使唱片公司只分给了你一点儿残羹冷炙,也远远多于普通人的正常收入。”毕文谦看着夏林的脸,半揶揄道,“一千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