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2/4 页)
是其外交政策,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国际形象的负面影响很大。这里的问题是,软实力所体现的吸引力应该是一个自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包含二个阶段,首先是获得对方的认可和赞同,然后是愿意接受并行动。只有第一个阶段也可以表现为某种吸引力,但并不必然意味着会有第二阶段的产生。一种文化和价值可以受到欣赏、肯定和喜欢,但并不一定被接受并转化为接受者的行动。当意欲通过某种政策和行动来刻意推动对方进入吸引力的第二个阶段时,其结果就可能不确定了,有可能会促进第二阶段的到来,也可能会碰到阻力,甚至反过来损害第一阶段的吸引力,软实力因此不但不能增强,甚至可能受损,进而影响其硬实力。冷战后美国政府一直把*、*列为其对外政策目标,意欲促进进入吸引力的第二阶段,但其实际结果在许多地方遭遇反弹,并反过来有损美国的软实力。其中软实力的价值意义和工具意义就被混淆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最终引起人们对其软实力受损的种种忧虑。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4)
奈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因此在软实力的三种来源中把文化价值和政策区分开来,指出:“反对美国的政策并不等于通盘反对美国。对政策的反应比对文化和价值的内在反应起伏更大。”也就是说,导致美国软实力受损的主要是美国政府一些不当的对外政策,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还是充满吸引力的,是能够为美国软实力加分的因素。美国对外政策所造成的对美国软实力的破坏尽管还没有大幅度地影响到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软实力,但对于奈的政策谏言来说,政策设计者和执行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运用美国的软实力,避免损害美国的软实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软实力在约瑟夫?奈看来,不但面临着政策问题,而且面临着一个结构问题,这个结构就是我们在第一部分讨论的全球化。奈在探讨反美主义这个自美国建国以来就存在的问题时发现,全球化构成了反美主义的一个新结构,它使得反美主义更有整体性,更难应对。这里面几种认知和力量纠结在一起,成为正在全面耗损美国软实力的一个新结构。
这样,从美国软实力的结构和变化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软实力有其价值和文化层面的结构,也有其工具层面的结构,而真正成其为软实力的结构则更多地存在于其价值和文化层面,工具层面的软实力更多的是为价值层面服务的,可以累积价值层面的软实力,可以促进价值软实力的增长,而处理得不好,则会耗损价值层面的软实力。因此,对于软实力的构建讨论来说,价值层面的软实力更有实际和长远意义,工具层面的讨论不应构成目的本身,而更多的是为价值层面软实力的构建服务。
当然,并非所有的文化和价值或一种文化和价值的所有方面都能成为国际上的软实力,只有那些能够为其他国家所理解、学习和仿效的内容才构成国际上的软实力,特别是可以被工具化或政策化的软实力。“一个国家达到其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它,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实现世界政治目标的方式,确定议程、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运用军事或经济武器迫使它们改变同样重要。软权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标)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
全球化是当前软实力讨论所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结构,这个结构指向一个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而在这个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中,人们更多地依赖于共享的价值和已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会风俗习惯,而不是一个共同体对另一个共同体,或者一种价值对另一种价值的强制和互相争斗。因此,在这样的全球化结构和进程中,软实力的价值构建就有了更明确的范围和方向,那就是有条件和能力成为共享价值中的价值,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它能为人类的共享价值贡献多少,能为大家所共享的程度有多深。而从政策层面看,软实力的问题是促进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共享化、普世化,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又必须基于自觉性、自愿性,而非强制的改变。另外,能够构成软实力的政策,必定是符合某种普世性价值和道义的政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5)
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