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如此法国
车耳先生旅居海外近二十年,曾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大量作品,好评如潮。这些文章不仅是世界各国民族风情、城市文化、旅游名胜的精彩描绘,更内含了作者风趣幽默、富有批判色彩的思考和评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以轻松的笔法阐述生活的哲理,读来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法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法国的艺术作品、文学经典、名胜古迹,甚至还有法国人的生活方式,近百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仰慕。本书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这是法国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作者在法国工作和生活的时期。虽然文章触及法国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作者无意去写法国全貌,而是以自己多年的切身感受,抓住法国独特之处,描写了法国鲜为人知的侧面:先进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理智的、荒唐的……行文中常常和亚洲人尤其中国人进行生动的比较,使读者从具体事例中看出自己民族的与众不同之处。
难忘巴黎(1)
世界的大都会中,纽约给人的印象是气势和财富。那里到处都是顶天立地的高楼,耸入云霄,人在街上仰着头看到的只是一线天。如果天空上有流动的白云,分不清云动还是楼动,那你真有眩晕的感觉。从楼缝里看世界,就是纽约曼哈顿的最好的写照。高耸的楼群意味着财富,纽约聚集着世界级的大款。 伦敦则显得庄重肃穆,白金汉宫门前的警卫总是穿着一身黑白相间的礼服,大热天也戴着黑色长毛帽,不苟言笑地站在那里,连游客拉着照相都拍不到他们咧嘴笑的样子。街上跑的黑乎乎的老爷车,沿途带着高帽的警察,再加上总是雾蒙蒙的天气,伦敦给人的印象是严肃的。罗马和雅典则是另一个样子,无论是罗马的古老,还是雅典的破旧,都掩盖不住这两个城市曾经出现过的灿烂文化,在那里任何地方掘地三尺都可以挖到2000年前的古迹。 巴黎则不然,这个城市有纽约的气势,但没有纽约的财富,法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在乎钱,他们曾经富裕过;巴黎有伦敦的庄严,但是没有它的肃穆,巴黎没有金融城,没有那些行色匆匆、穿着清一色黑西装的投资银行职员。巴黎讲特色,雷同就不美;巴黎也不同于罗马和雅典,有古迹但没有那么多废墟。2000年前这里是古罗马帝国的边缘,它的辉煌是近几百年的事。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巴黎都值得怀念,虽然不是故乡,但毕竟是我生活十多年的地方。巴黎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去过的你想再去,没消费过的想再去消费,停留短的想在那里多待一些时间,待久了会觉得烦,离开后又让你怀念。 迷人风景漫游 访问巴黎的中国人善于总结,认为必须看的那几个景点叫老三样,就是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这三个地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访客无人不晓,看过以后便认为没白来巴黎。以后来的人多了,停留的时间也长些,就把其他要看的景点称为新三样,即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赛博物馆。老三样在世界上齐名,无法说哪个最值得看,哪个次之。对中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名气更大些,它也因为雨果的那部小说而广为人知。实际在世界上的大教堂中,巴黎圣母院的规模并不算大,建筑风格也比较朴素,但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故事众多,使这个教堂的名气远在其他教堂之上。 这个教堂从12世纪开始兴建,100多年以后才全部完工,以后经历了许多天灾人祸,19世纪后期的一场大火几乎将教堂烧毁。1804年罗马教皇为拿破仑的皇帝加冕是这里举行的最著名的盛事,这次加冕使法国的世界影响力达到顶峰,拿破仑一度成了欧洲大陆公认的霸主,不过不久他就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围剿,10年以后兵败滑铁卢。 这个教堂的历史故事和它建筑上的故事多得无法一一列举。不过细心的游客们都知道参观以后绕到它的后面,在河对岸拍它的侧面照,将塞纳河岸边上的树挂和圣母院的后殿那些拱形支撑的肋状构架摄入镜头。我常常事先预告来访的朋友,如果本人表情正常的话,在这个位置会拍到在巴黎最美的照片。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则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就像罗马的圆形角斗场、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看到铁塔就意味着来到了巴黎,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引人注目的了。实际埃菲尔铁塔并不高,只有320米;也不算重,只有7000吨;历史也不长,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迎接世界博览会而在1889年建成的。那正是法国大革命的100周年纪念日,是封建王朝被推翻,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日子。 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风格,从后面才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