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页)
纳产生,那是测量、计算了许多三角形之后的“已知”,用于演绎,我们对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必测量,不必计算,可以“预料”它的各内角之和也是一百八十度,这就是帮助我们探求未知。可以说:用归纳法“温故”
用演绎法“知新”王戎的故事曾经写在课本里,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跟许多同伴一起到野外玩耍,走着走着,远远看见大路旁边有一棵李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孩子们欢呼一声,飞奔到树下去采李,独有王戎坐在原处休息。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怎么知道是苦的呢?“李树生在大路旁边,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该给人家采光了,怎会有许多果实留在树上?”不久,那些爬上树去的孩子,都兴致索然地走回来,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用的就是演绎法,他的论据,用庄子的话来表示,就是甘井先竭从前没有自来水,大家“凿井而饮”,一个村子上可能有两三口井,如果某一口井的水特别好喝,居民(甚至邻近村子里的居民)必定先到这口井来打水,直到这口井里暂时没有水了为止。果树也是一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因为来欣赏果子的人、来摘果子的人会把树下踩出一条小路来。如果树下是荒芜的,没有人迹的,那就不是“甘井”,——不是甜李。远离烟酒为强身之本。现在的医生都相信这句话,他们从许多研究论文、许多临床经验知道,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都和烟酒有密切关系。美国的香烟盒上,都依照政府的规定,用文字标明“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温故”。你有了病去找医生诊疗,医生照例问你:“吸烟不吸烟?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医生就认为你得某些病的机会要少一些。如果你投保人寿保险,保险公司也会问你:“吸烟不吸烟?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他们就认为你可能活得长一些,接受投保的风险就小一些。这都是“知新”。
演 绎(2)
在“愚公移山”那个故事里,愚公对智叟说:我的年纪虽然大了,我有儿孙,我的儿孙还有儿孙。我们世世代代合力移山。我们的力量不断增加。山是不会生长的,山上的土石是不会增加的,我们搬走一块石头,它就少了一块,我们挑走一筐土,它就少了一筐。这样,终有一天,移山可以成功。愚公的这种思考过程,就是演绎。
在“鹬蚌相争”那个故事里面,鹬对蚌说:“如果一直不下雨,你会渴死。”蚌对鹬说:“如果我一直夹住你,你会饿死。”它们的思考方式,也是演绎。
现在回顾一下前面举过的例子。
在“学然后知不足”这个论据之下,演绎及于孔子、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发展出好几条线来,线与线是平行的,这叫多线演绎。
在“远离烟酒为强身之本”这一论据之下,演绎及于有病就医的甲乙丙和投保寿险的丁戊己,也是多线演绎。
由“甘井先竭”演绎出来的“道旁之李应该早被行人摘光”,就是只说这一件事,由一条线向下发展,这是“一线演绎”。这一线继续延长,反证“道旁多李必是苦李”。一线演绎通常是要向前延伸的。这种延伸就是“推论”。
在愚公移山的例子中,愚公的“推论”是经过一再延伸的:
“我的儿孙的力量比我大,而山的体积不会增加。”这是第一节。
“儿孙的儿孙人数更多,力量更大,而山的体积不会增加,(只有减少。)”是第二节。
“儿孙的儿孙还有儿孙,力量一直增加,而山的体积一直减少。”这是第三节。
愚公的推论是像竹子生长一样一节一节加长的,也是一步一步达到“未知”,将未知变为已知。这种一步一步的推论,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当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校中是禁止男女同学恋爱的。事隔多年,我还记得训育主任的一番道理,我可以用“节节生长、步步推论”的方式把他的意见写在下面:
学生多用一分钟时间恋爱,势将少一分钟用功,恋爱必然荒废课业。(第一节)
课业荒废,学生不在功课成绩上竞争,为得到爱情而竞争,势将争风吃醋,滋生纠纷。(第二节)
学生和学生之间一旦为了爱情发生争夺,势将结成集团帮派,甚至可能互相斗殴,校风于是败坏。(第三节)
我把他的话写在这里,并不希望别人都信从他的主张,而是指出他推论的过程。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鼓吹”恋爱:
男生女生一旦发生恋爱,必定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以争取、增进对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