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1/4 页)
“这么多?日本人会答应吗?”傅宜生惊讶地问道,如果真有这么多的物资的话,把那些俘虏归还给日本人确实挺划算的。
“他们会答应的,因为杉山元承受不起绥西守军全军覆没的打击,这会对他的威信造成严重影响的。”马铮道。
“那好,我们也不要这些日伪军了,战利品分我们一半就可以了!”傅宜生道。
“粮食和武器装备没问题,但是俘虏兵不行,我们也需要兵员。再说贵军的驻地可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八百里河套平原,地广人富,想招兵实在是太容易了,那像我们的防区,全部人口加起来也就不到两百万人,部队招人比娶媳妇儿还困难,还望傅将军理解。”马铮道。
傅宜生想了想说道:“那些俘虏兵你们可以全都留下,但是贵军必须让开一条绥西到晋西北的安全通道,要知道现在贵军将包头附近以及整个伊克昭全部占领了之后,事实上已经切断了我部与二战区司令部的联系。”
马铮点了点头说道:“没问题,我会交代下去,以后贵军行动之前只要和伊克昭境内的守军打一声招呼,他们就不会拦截贵军的。请傅将军放心,我们八路军是真心打鬼子的,绝不会向自己人开枪的,更不会背后捅刀子的。”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七章:日军代表到了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三百三十七章:日军代表到了(求订阅、求月票)
马铮同傅宜生之间的会谈很成功,两人就第35军同绥察军区的防区达成了协议,就以双方目前实际控制区为界,互不侵犯。
作为补偿,绥察军区要在和日军完成交易后分给第35军3000支步枪和150挺轻重机枪。另外还要开辟一条乌拉特前旗、杭锦旗、东胜到晋西北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晋绥军各部只要提前报备就可以随意通行,不受阻拦。
这个协议看似是马铮所部吃了亏,但是实际上马铮和傅宜生都清楚,真正吃亏的还是晋绥军,因为现在不管怎么说还是国民政府当家,而晋绥军又是国民政府承认的地方部队,绥远则是晋绥军固有的势力范围,不管包头是不是马铮所部从日本人手中抢回来的,只要晋绥军还在,这地方就应该归晋绥军,说道什么地方也是人家有理。
现在只不过有理比不上拳头大的,马铮所部兵强马壮,所以就算是绥察军区占了包头,别人也不敢多说什么。但第35军真要是闹起来,恐怕最后让步的很可能还是马铮所部。
更何况马铮早就知道国民政府上下现在早就看八路军很不顺眼了,八路军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了包括老蒋在内的很多人的心病,要是傅宜生借题发挥的话,国民政府肯定会要求马铮所部回到自己的防区,将包头让出来的。
如果马铮所部照做的话还好,如果不照做的话必然会被国民政府抨击为违抗军令,如此一来两党之间关系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一点马铮能想到,傅宜生同样能想到,他能以武器装备换地盘而寻找台阶下。可以说已经做出了让步,所以对于傅宜生提出的要求马铮也答应的很爽快。
当然了,马铮也清楚傅宜生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深明大义,不愿意和八路军搞摩擦这么简单。
傅宜生出身晋绥军,大半辈子都在为晋绥军服务。但是他和晋绥军大佬阎锡山的关系却很一般,远远比不上杨爱源等人,之前是因为老蒋对傅宜生另眼相看引得阎老西的猜忌,而现在则是因为傅宜生对军中的一些改革让阎老西很不满意,因此矛盾重重。
而引发傅、阎之间裂痕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傅宜生对八路军的态度,在傅作义受任第2战区北路军总司令时,所部防区八路军120师隔河相望,因此双方信使往来不断。交换情报,建立联防。傅作义赞成共/产/党的全民抗战的主张。对******十分信服,多次拜会过主席,并同王若飞、南汉宸等结为知友。后来傅部移驻河曲,还邀请八路军程子华、南汉宸及牺盟会的续范亭等举行会谈和聚餐,交流整军抗战的经验。
主席甚至还赠送傅政治书籍和论述抗战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经延安方面决定,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向35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员,使傅部的抗日力量得到充实。38年年初。傅建立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委员会,仿照八路军在军队各级相应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其中许多负责人由延安派遣的干部担任。
傅还制定了《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规定废除打骂士兵;实行经济公开;活跃士兵文化生活;帮助劳苦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