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到秦孝公后说了很久,但是秦孝公不停得打着瞌睡,根本提不起半点兴趣。等卫鞅离开后,他把景监大骂了一顿,说:“你推荐的那个人脑子有毛病,只会胡思乱想,哪堪一用(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很郁闷,心想:“卫鞅啊,卫鞅,你都和大王说了些什么?”事后,他把卫鞅找来骂了一顿。卫鞅解释了一下。
过了五天,景监又一次找来卫鞅。卫鞅再次与秦孝公会面,结果景监又被骂了一顿。景监再次责备卫鞅,卫鞅又解释了一番。
等到第三次会面后,秦孝公的态度忽然变了,他对景监说:“你推荐的那个人说的话很有道理,可以一用。”景监赶紧再次去请卫鞅,这次卫鞅却说自信满满得说:“我知道大王一定再次召见我的!”之后,他与秦孝公有了第四次深谈,成了大秦帝国的重要谋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前三次谈话都分别说了些什么呢?每一次,商鞅是如何向景监解释的?
第一次:我和大王谈论帝道,但是大王没有兴趣。
第二次:我和大王谈论王道,但是大王依旧没有兴趣。
第三次:我和大王谈论霸道,大王对此深感兴趣,我知道大王一定会重要我了。
事后证明确实如此,秦孝公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等不了。”
秦孝公何以会对霸道如此感兴趣?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帝道、王道、霸道。
帝道: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
王道: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
霸道: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所谓帝道,大抵有无为而治的味道,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最好的君王,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亲近并称誉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君王,百姓反抗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中国古代很崇尚这样的一种政治,治大国如烹小鲜,给百姓们最大的自由,才是最好的君王。这种观点在汉初时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这才有了文景之治。客观来说,这种治国理论,在今天的社会依旧有他的积极性。最好的政府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状态,政府的运行是隐匿的,人民不知道政府的存在,但是却可以感受到政府的功效。
何为王道呢?儒家最为推崇的就是王道。以仁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道从根本上来说,是有为而治的。按照老子的说法,可以算第二等的君王。王道要求施仁政,给百姓恩惠。如果有必要,君王可以牺牲自己。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对于王的尊重是有限的。“三纲”二字最早见于《韩非子》,而“三纲五常”连用则是在董仲舒之后的《*通义》中。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结合了法家、阴阳家、道家的学说,创立他所谓的“独尊儒术”。如果儒家也有原教旨主义的话,董仲舒的思想必定属于异端。
那么什么是霸道呢?霸道是法家最为推崇的。也是战国时代最流行的思想,至于说儒家、道家什么的,在诸侯的面前都是非主流。像吴起、商鞅都是法家的著名人物,而集法家之大成者,莫过于韩非子。所谓的霸道,在我看来是某种程度上的依法治国,当然这与现在的依法治国不一样,更多强调刑法的作用,有国家恐怖主义的味道。君王和政府拥有绝对的权力,百姓只能按照君王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像机器一样为国家服务。
当我们明白什么是帝道、王道、霸道后,就很容易明白秦孝公的心态了。
让我们返回到上文,秦孝公说卫鞅是一个妄人,不堪一用。但是这是他的真心话吗?显然不是,否则第一次会面,他也不会听了很久,才让卫鞅离开,更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召见卫鞅。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霸道?
这也很容易解释,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战乱连连。在这样的时代里,施行所谓的帝道或王道是不现实的,有些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味道。霸道可能会导致一些民怨,但是最容易见成效,而帝道、王道虽然可以获得长久的效益,但是见效太慢。可能还没等你把仁政推广下去,你的国家就被灭掉了。如果要推行帝道、王道,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不受威胁的中央王朝做后盾。而这个条件是战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