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本书后来被商鞅带到了秦国。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国力大大增强,逐渐开始向中原的超级大国地位进发。当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魏文侯开始考虑强兵的事情了。
魏国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粮食生产勉强维持国内的需求。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著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池产的盐销往周边的国家,获利颇丰,是魏国的重要收入。魏文侯决心用盐业收入建立一支精锐的常备军。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物了,便是堪称一代名将的吴起大将军。
吴起是个性格复杂的人。造成他性格复杂的原因,我只能说是时代的因素。他本来是卫国人(卫国真的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后来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在鲁国为官。却因为妻子是齐人,得不到重用,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换取鲁王的信任,成为鲁国大将,大破齐军。然而自古以来,树大招风,小人妒贤。吴起虽然战胜了齐军,却成为他不幸命运的开端。
“吴起当初曾为曾参的弟子,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大将的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
打胜仗,也是一种过错,吴起可以说些什么?
无奈之下,吴起只有逃到魏国,在李克的建议下,成为魏国的大将。
可能读者会说吴起杀妻求功名,确实残忍缺德,怎么算是恶意中伤?
我不知道他究竟有无杀妻,我宁可相信史料的本身遗漏了些什么。就他对待士兵的态度来看,他不太像这样的一个人。他做大将的时候,与士兵同吃同住,行军不骑马,亲自挑士兵的粮食。这些足以说明他有一个优秀将军的特质。但是尚不足以说明他的仁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有些无语了。我相信从古至今,除了那位卧薪尝胆的勾践前辈,再没有第三个人肯做这样的事情。
他竟然为患了毒疮的士兵吮吸毒汁。
最让我震撼得不是他为这个士兵吮吸毒汁,而是那个士兵母亲的一段话:
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的儿子一定也会勇猛作战,有一天也会战死沙场,我为我的儿子心痛。
面对这样的告白,吴起可以说什么?他是应该失落,还是应该得意?
是啊,最好的士兵,就是肯为将军忘死的士兵;可是士兵的忘死,却是一个家庭的悲哀。吴起对士兵推心置腹,是用真心换勇气。这是将帅的人格魅力。如此的将军,怎么可能是一个好杀之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名将吴起
魏武卒就是吴起一手创立的。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所以魏武卒是步兵的兵祖。
魏武卒对于士兵的挑选是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的:入选者必须能手执一支长矛、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之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半日内)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有些类似现在特种部队,是步军中的兵王。特点是能冲能射,运动作战的步兵。
其建制是这样的:因为是步兵,所以军种属于材官,因为不同与普通的士兵,所以能选出多少就是多少,类同于现在的士官,古代称材士,家里的待遇也不错,可以免除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一般说来,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