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1/4 页)
缛诵��谔萍异簦��锟�矗�蕴葡壬�徒�壬�贾诳诮员��粝乱欢渭鸦啊�
蒋经国的亲民爱民有真情也有矫情,有形式也有内容,有真心实意也有沽名钓誉。但他毕竟跟许多欺民害民的国民党官吏有本质区别。所以,蒋经国的作风,国民党人看起来很不习惯,认为他师承了共产党。那些土豪劣绅旧势力老是给他戴“红帽子”。其实这只是个人的为官之道及为政风格,并不是只有“红帽子”系列才有,封建社会也有这样的好官。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次平民化的出巡(1)
1942年夏至1944年初,王克浪应蒋经国之聘,在他兼任社长的赣州《正气日报》担任编辑主任两年多。其间,王克浪曾以记者的身份随同专员到专区所属的大余、崇义等县去视察,和他一起朝夕共处十来天。他的一些无拘无束的言谈举止和平民化风格,给王克浪留下深刻印象。
挤木炭车出发
王克浪进《正气日报》约半个月,时间是在1942年9月上旬。一天,蒋专员告诉他,他要到专区所属的大余、南康、崇义、上犹等县去视察,要他同他一起去看看,用意是王初到赣南,各方面的情况都很生疏,作为他的机关报的重要一员,应当入境先问俗。陪同他一起去的,还有专员公署的科长黄密、秘书漆高儒和他的一名随身卫士曹大个子。
那时候,石油奇缺,汽车能源完全依靠外国输入,而国境又被敌人包围封锁,输入也困难重重,一滴汽油一滴血,十分金贵。因此,为了节约,蒋专员没有凭借他的特殊身份使用小汽车,他化装成老表模样,和随行人员一样,买票搭乘一家私营的“南通运输公司”的木炭车以代步。
那是一辆美国制造的老掉了牙的“道奇”牌的汽车改装的,摇摇摆摆在坎坷简易的公路上喘息着,一小时走不了十公里,加上天气炎热,商人为了赚钱超负荷地售票,满满挤了一车的人,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了。尽管又闷又热,很不舒服,小蒋却满不在乎的安之若素,以致随行的人也不敢叫苦,只好忍受。更糟糕的是,车子哼哼唧唧开出三十来里,到达南康县境的潭口,“轰”的一声,后胎突然爆炸,车“嘎”的一声躺下不动了,车上又没有携带预备车胎,车子没法开了。
小蒋只好吩咐漆秘书,跑到七八里外的乡公所去打电话,要求设在赣州市的江西公路处,派车前来支援。
漆秘书走后,估计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公路处的车才可能开来,大家便在路旁的草地上,席地而坐,旅客们很不高兴地闲言冷语骂大街,责怪这家经营运输的商人,惟利是图,不负责任,事前不对车进行必要的检查,不注意乘客的行旅安全。随行人员跟着骂,小蒋听着却不置一词,特意从提包里取出一张全区地图,按图讲述他预定视察的地点、路线,和停留的时间安排等等,以转移大家急躁不安的情绪。
这时,附近在田间劳动的老百姓,看到这些显然是从外地来的旅客,三三两两地围拢上来,好奇而又怯生生地看热闹。小蒋见了老表就高兴,立即主动和他们打招呼,饶有兴致地搭话攀谈。他谈吐风趣、诙谐,操着半生不熟的赣南口音“老表、表嫂”地叫,特别富有吸引力,那些围观的人,很快就消失了拘谨,有说有笑地和他交谈起来。
小蒋问到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还着重提到当时已在全区开展的“读书运动”,问他们是否都参加了读书会。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神气十足地答复道:“参加的!”还伸手指指自己,“我是中国人,”又指指蒋专员,“你是中国人,”然后张开双臂,向大家作了个合抱式,“我们都是中国人。”他是在背诵《民众识字课本》的第一课,动作很夸张。
小蒋听着看着,不禁呵呵大笑,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对,我们都是中国人,都要爱中国!”
谈着谈着,时间已到中午,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交谈中弄清了客人们还要在这儿忍着饥渴久等,一定要大家到附近不远的他家里去休息。
小蒋欣然应邀,带着随从跟老人走。老人具有赣南老表的热情好客的传统,一进家门,就嗓粗气大地叫嚷家里的人:“泡茶,炒花生,煮米粉!”
赣南老表本性热情好客。老人一面招呼客人吃东西,一面和大家天南地北地谈个不停嘴。忽然,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走进来,眼睛的溜的溜地朝客人一扫射,把蒋专员认了出来,连忙神秘地附在老人的耳边嘀咕了什么,老人吃惊地“啊呀”一声。这才知道和他交谈的竟是闻名已久、不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