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2/4 页)
预备放到船上。那青年长臂一伸,轻轻接过,咳了一下,也道:“快回去吧,今日扬州城内有集市,去看看也好。”使个眼色,那梢公一撑浆,乌蓬船又晃晃悠悠向下划去。
那少女随意的歪坐在船头,白若皓玉的手慢慢抚摩著明火石竹,好似痴了一般。
卖花的小姑娘望著她消瘦的身影,呆呆站了一阵,忽听那两个书生道:“小姑娘,明日还卖花吗?”她忙转身点头道:“要,要。”其中一个一伸手掏出一锭约莫十两重的银子,塞在她手里,道:“明日多带些明火石竹来,我们家小姐还要。”
卖花的小姑娘刚要说这些钱太多太多了,忽觉眼前一花,再眨眨眼,那两人竟已不在身旁。她抢上几步奔上石阶,却发现不仅那两人,连刚才在这里吆喝的磨刀师傅、对岸的挑担小贩都似溶入雾中般,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一两声“磨刀——快哩——”“庆元——乾货——”的叫卖声远远传来。过得不久,终于连声音也听不见了,只有漫天的雾气,在拱桥与青石墙面之间不住萦绕盘旋,透著萧瑟的寒意。
卖花的小姑娘静静的站了一阵,确信再无一人留下,终于既缓且慢的点了点头。
不远处一栋两层的酒楼上,有人也跟著点了点头,轻轻关上了窗子。
※※※
扬州城。
扬州地处长江淮河交汇之地,自东晋以来,文化昌盛,市井繁华;琴台舞榭,品竹弹丝,夜夜笙歌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而来,青楼名艳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前隋曾遍选天下秀女,其中多为扬州女子,这事引起好色薄幸的隋炀帝的兴趣。自大业元年起,隋炀帝三次大运河巡游到扬州看琼花,携后宫佳丽数千与之同行,一时扬州之名更京都。大业十四年,暴虐的隋炀帝终于在扬州被刺,隋朝灭亡,天下动乱,扬州也因此险些被牵连进毁灭之途。
待得大唐建立,天下重归太平,客商们通过运河往来,扬州城凭著它天生的妩媚华贵,再次成为水乡首屈一指的繁荣之所,烟花之地。
林芑云与李洛乘著乌蓬小船进城时,半月一次的集市又开始了。运河两岸热闹非凡,商铺林立,各具特色。丝绸铺都撑著五色的丝旗;药材铺的大旗一律绣著十常药品,围著中间鲜红的“药”字;铁铺除了在店外支著数丈高竹竿外,更在门口挂上各种农具、刀剑之类器具,刃口无不经过精心打磨,日光一照,到处都是耀眼的辉光;酒店外一屡高悬特色菜谱,什么“无锡鸡肴”、“扬州酱菜”、“宜兴百合”,又是什么“正宗跳面”、“吴氏火饺”单是名字就叫人馋出口水,小二们更是扯破嗓子吆喝又有哪位哪位名厨来此献艺。
与小儿们的干叫相比,更有燕燕春色,不必多言,就吸引一道道喷火的目光。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沿岸两旁立著一座比一座豪华堂皇的阁楼,自然就是名闻天下的烟花之所。不必比较阁楼的样式做工,单只看龟公们的架子就大不一样:一色的鲜绿绸服——只是衣上绣的花各不相同,自然是代表了不同花楼——嵌银顶冠,腰带挂著上等的玉钩,没客时双手叉腰,眼皮也不抬一下,那气派,那架势,寻常衣衫褴褛面目龌龊的穷书生们见了,脚先就要打哆嗦。
两乘宽的街面上更是人满为患,各地的行商、走贩、挑担、货郎、小吃、杂耍、武术、鬼术、测字、相面、算命、起名、相亲、狗皮膏药、挑鸡眼不胜枚举,而与此相对的是更多的游人、看客、农夫、赶考书生、落地秀才、大家闺秀、花枝招展的小寡妇、面目狼狈拖儿携女的小媳妇、满街乱窜的孤儿、乞丐、小偷、地皮、打手骤然置身其间,除了喊叫还是喊叫,除了人脸还是人脸,几乎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就只有顺著人流东摇西晃的走,逛到哪里是哪里。
林芑云见到这般热闹景象,自然兴奋不已,拉著睡眼惺松的铛铛上岸逛荡。李洛苦劝无用,只得打点精神,与欧阳不平等人簇拥著她沿街而行。幸好他们几个身有武功,肩宽体壮,横冲直撞过去,倒也无人能挡。
李洛想到自己堂堂三品从中书令,竟然陪你这小丫头逛街,又当保镖又掏腰包,心中暗自不忿。但麻烦就麻烦在林芑云此时身份未定,圣上一句“幕后臣僚”,可谁也不知“臣僚”到究竟哪一级官,搞不好一个不小心,做了自己顶头上司都有可能。见比自己架子还大的“飞龙十八铁卫”都尽力陪著小心,李洛一腔鬼火,也只有压在肚子里自个儿熬。
好在铛铛不久便被街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千奇百怪的事物引得兴奋起来,不时扯著他到处看热闹。李洛嘴上虽然兀自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