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儿子,倒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就说:“是啊,那是皇帝的遗命,皇帝既然让扶苏即位,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赵高便进一步地劝诱他:“那可不一样啊,现在天下的大权,可就在公子,赵高我和丞相三个人手上。公子你怎么不好好想想,统治别人和被别人统治,这个怎么能同日而语呢。”
胡亥也有点心动,不过他此时还有些道德上的顾虑,便说:“废黜兄长,让弟弟做了皇帝,这是不对的吧。不按父亲的遗诏去做,也是不孝啊。自己没什么才能,却依仗别人的力量,总会让人笑话的。天下人心不服,自己的生存都是问题。国家社稷恐怕也会因此危险的。”
于是,赵高很郑重其事地给他上起了政治课:“我听说像汤武那样的圣君,虽然杀了他们的主子,但天下的人都认为他们做得对,没人说他们不忠;卫国的国君杀了自己残暴的父亲,卫国的老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连孔子都夸他,也不认为他不孝。干大事的人不要拘于小节,盛德大业,也不在谦虚礼让上头。只看到小的德行却忘了大的责任,以后一定会因此遭殃的。当机立断,就是鬼神都会保佑的,公子你可要好好想想啊。”
经过赵高的一番蛊惑,胡亥终于动了篡位之心。但是仅仅凭二人的力量还是无法取得政变的成功,他们必须争得宰相李斯的支持,于是赵高又去设法说服李斯。
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却一口回绝,认为这不是人臣所应当做的事情。于是,赵高就不慌不忙地说:“这件事情君侯最好再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扶苏对您的信任之深能和蒙恬比吗?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您最好的下场不过就是拿着通侯的印绶告老还乡罢了,弄不好还会掉脑袋的。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是永享荣华,还是身首异处,就看您自己的选择了。”
李斯权衡利弊,终于和赵高走上了同一条不归之路。三人达成共识,开始加紧了篡夺帝位的步伐 。他们毁掉原来的遗诏,诈称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一封假的遗诏给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命令扶苏与蒙恬自杀谢罪。扶苏拜读完诏书,满心悲伤,当即打算自杀。蒙恬觉得事有蹊跷,便劝扶苏等到确认事情属实再死也不晚。但旁边使者不断催促,扶苏为人仁义,见此情景拔剑自刎。蒙恬认为事情有诈,不肯立即死去,使者见蒙恬不肯死,便把他关进了阳周(今陕西子长北)的监狱。再去向胡亥报告。
胡亥、赵高、李斯害死公子扶苏后,急忙返回咸阳,发布始皇驾崩的消息。接着,胡亥便举行了即位大典,为秦二世皇帝。政变的首席功臣赵高升任郎中令,全面掌管宫中警卫,凭借着他对新任皇帝的影响力,成为秦朝实际上的决策者。
此时此刻,那个“亡秦者胡”的谶言恐怕已经无人想起,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会应验。
在老师的指点下自残手足(1)
秦二世登基为帝,他自己也知道皇位来得不那么正当,总觉得心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巩固皇位。对此,他的老师赵高给他想出一条十分简便的办法,那就是——杀。
首先要杀的是他自己的兄弟。在秦二世登基之前,他就和赵高李斯合谋,矫诏杀了公子扶苏。但秦始皇生前子女众多,除了扶苏,还留下了二十来个公子公主。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在他看来,这些哥哥统统都是自己皇位的潜在威胁者。于是便罗织罪名,让赵高来审判。赵高本来就阴险刻毒,而且除掉这些公子也是预谋好的,所谓审判,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便把公子十二人、公主十人,旧臣近侍若干人一起拘捕,在严刑拷打之下,全部问成谋逆重罪。结果,公子十二人戮死在咸阳,公主十人则在杜邮(今咸阳城中)被肢解,所有财物抄没入官,被株连者不可胜数。
如果说公子对秦二世的皇位还有潜在威胁的话,那么,处死十个公主却未免有些无谓。女子向来是不能参与政事的,秦二世的这些姐妹其实对他不会构成任何威胁,但也被处以如此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二世的疯狂杀戮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能使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如此杀性大发,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他那位老师赵高了。
在胡亥还是公子的时候,赵高就是他的老师。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所重视的在于严刑峻法,所以赵高向胡亥所传授的,也就是如何兴起大狱,对人施以刑罚之类。这么一来,看惯了监狱酷刑的秦二世即位作了皇帝,就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