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因。
“大西线”调水怎样解长江险患(2)
尽管荆江的抗洪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其泄洪量仍在每秒钟8万立方米以下,很难抗御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更谈不上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了。
荆江的现在和将来,都改变不了“长江瓶颈”的地位和实质。
长江安危在荆江。
荆江盼望着长江上游截流工程的拯救。
朔天运河对金沙江以及长江主要支流的雅砻江、大渡河截流济北,就会减少川江、荆江的过水量,使洪水在适量的安全线内驯顺地下泄。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长江的洪涝灾害。
朔天运河对长江上游,这与荆江分洪、洞庭和鄱阳二湖分势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从源头上灭洪或减少洪灾,后者是从洪流中减少损失,两者之优劣不言自明。
怎样从根本上优化长江,消除长江频繁发生的洪旱灾害呢?
郭开的回答是:上“大西线”,修建朔天运河。
他在一份报告中说:长江上游洪水高峰期15天,总流量500亿立方米,朔天运河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建16个大水库,总库容2800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拦蓄上游洪水不下泄,并以每秒3万至4万立方米的输水能力,将这些洪水引向北国,成为滋润北国的玉液琼浆。朔天运河这一神奇功能,可以使长江洪期的干流水位下降4米至6米。有了这一回旋余地,就可以确保长江抗御5000年一遇,甚至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长江根除了水患,三峡工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才能平平安安地发挥其蓄洪、发电和航运等作用。这里边的经济效益,很难以具体数值来表达。
长江不光有洪灾,还有旱灾。
长江流域的干旱概念是:山区和丘陵,20天无雨产生旱象;30天无雨成旱灾;40天以上无雨则赤地千里,禾苗枯萎,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有关长江流域的旱情,历史不乏记载。公元1646年至1649年连续大旱,“全蜀大饥,人相食,逃亡殆尽,畜无遗种”。1875年长江中游各省大旱,“草木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
随着历史的变迁,长江的干旱频率越来越高。每当干旱年代,长江来水量锐减,既影响流域地区的生产生活,也大大削弱了黄金水道的运输能力。
三峡大坝竣工之后,虽说可以用它的库容水量补歉,但其补歉能力是支撑不住三年以上的连续大旱的。朔天运河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的来水向长江“补液”,以解燃眉之急,并确保三峡的发电量以及航运水位不受影响,这就起到了优化长江的重大作用。
所以说,朔天运河与三峡工程并不矛盾。三峡工程的抗洪济旱能力有负众望,它在暴戾的洪魔威胁下自身难保,它的生命也需要足够的安全系数来保障。
三峡大坝的安危,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宛如亿万人头上顶着几十颗原子弹呀!中国人不能凭侥幸过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峡有了“保护神”,长江得以优化,民之所乐,国之所幸。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终结中华河祸史(1)
黄河的5000年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华灾祸史。
朔天大运河宏图一旦实现,濒临消亡的黄河补充大量“血液”,既解断流之苦,又能冲沙入海,使“悬河”消失,永不泛滥。
1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全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川流量的2%,加上有限的地下水,她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并向流域外远距离调水。
1999年元月底,传出“黄河披白发”的消息。
刚刚竣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库里,黄河水突然由黄变黑了。人们站在小浪底工程大坝上,一眼看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特景象。造成这一景观的并非飞雪,而是河中的泡沫。数百米宽的河道上,厚厚的泡沫层,在寒风吹拂中卷起团团“雪球”,飘起来,落下去;落下后又有新的飘起来,如此往复循环中,泡沫层越来越厚。大坝一侧的导流洞中,因截流而被逼高的河水从20多米高处飞泻而下,滤去了库区表层一尺多厚的“雪被”,这才让人看清楚,黄水河变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