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至出现了靠死库容活命的惨局。
为开辟新的水源,水利部立即启动了引黄济津的救命工程。从山东段的黄河自流650公里到天津以南,解决天津燃眉之急。幸好有许多旧河道可供利用,加上灾难面前中国人的凝聚力,不出两个月,黄河水流进了天津市。除了解决天津之渴,还给干旱的沧州补水7000万立方米。
天津人喝上黄河水,不像当年喝到滦河水那样雀跃欢呼。因为当年滦河水是干净的,而流到山东的黄河水虽然在悬河段得到泥沙的一些净化,但总不如滦河水那样使人放心。如果黄河至天津途中再遇污染源,天津人岂不更苦了!
黄河水本来就紧缺,断流复断流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再给天津供水,总有源竭之患。人们担心,天津的引水史还会出现曲折篇章。水利部向人们做了安民告示工程: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引水工程,这个工程从江苏的江都扬水站,沿古运河向黄河送水,保证天津供水永无枯竭之虑。
由此看来,天津人将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未来:东线引水,长江水进天津,千里调水,逐级扬程,所耗电价必然增加水价成本。还有治污费用,污染的长江水要净化,淮河、洪泽湖,还有山东境内的湖泊和河流,以及古老的运河河道,早已严重污染,这笔数额巨大的治污费谁来承担?如果由水费平摊,天津的自来水将昂贵似油,百姓如何生活?
天津90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去一半,如果水价太高,这一大半的人如何发展生产?天津的“小站米”也像北京的“京西稻”一样闻名,但水稻耗水量太大,每亩按耗水量2000立方米计算,若依北京现行水价每立方米2.5元计算,仅水费就得5000元,而每亩水稻仅产千斤,每斤水稻合水费5元,加上肥料、劳力等开支,耗资就更大了。如果不能以科技手段减少水稻的耗水量,“小站米”也将失去生产价值。
天津的淡水养殖也很发达,水贵如油,养殖业更无意义。
离开种植和养殖,天津400多万农民如何谋生?
有人主张将一半农民迁入现有的220个小镇住宅中,这就给天津市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现有的下岗职工尚未妥善安置,又增添了200多万小镇居民,如何解决他们喝水、吃饭问题?难题!天津人太难了!天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3
西安,原本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函谷关、散关、武关、萧关,四座雄奇的关隘像四把大锁,将东西南北四扇大门牢牢锁定,锁出了景色如锦的关中平原。周、秦、汉、隋、唐等相继在此建都,促进了八百里秦川及周边山区的先期开发。超负荷开发引起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水荒的出现就是大自然对于这种疯狂掠夺的有力报复。。 最好的txt下载网
列城祈雨图会再现吗(4)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水量原本十分充沛。其上游是六盘山和秦岭的分界线。两岸山高谷深,峰锐峦奇,森林茂密,虽麋鹿难以进出,高高的草丛使野兔难辨前程。晴空的太阳将岸边的森林投影在滔滔碧波之中,形成了逶逶迤迤的黑色阴影,故有好几条支流被称为“黑水”或“黑河”。诸流合股流过散关,进入了八百里秦川。出秦川便入黄河。七朝古都就建立在渭河干流或支流上。
渭河的血脉,不仅给八百里秦川赋予了生机,并以千帆竞发的舟楫沟通了西安与黄河及京杭大运河的联系。
古书记载:公元前647年的春秋时代,晋国大旱,呼救于秦。秦从都城雍(凤翔)装粮上车,运到渭河边上船,顺河东进,由风陵渡入黄河,逆黄河水北行入汾河,然后卸粮,陆运到晋国都城绛(山西新绛)。这便成了“秦晋之交”的又一话题。渭河水运亦从此留下了“泛舟之役”的美名。
通过渭河水运,黄河下游的粮食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了长安。来来往往的船只,大都是渭水岸边的华阴县制造的,所以,历史上有“造舟于渭”的记载。
秦人古居都以木材建造“木板屋”,加上舟楫和宫廷用木,刀砍斧凿,致使关中以及上游来水地区森林越来越少。
后来京都东移洛阳、开封等地,王宫越修越奢侈,陵墓也越修越大,所用木材大都来自陕西。特别是宋代,京城开封积木成山,而渭河上游的山川失去了秀色。
渭河的漕运使自身失去生机。水土流失,泥沙塞流,明清时期再也见不到舟楫的影子了。
这样的局势一直朝后延续,人口越来越多,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发严重,加上工业化巨足的蹂躏,以及短期效益的诱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