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1/4 页)
空兵力准备、舰艇火力支援抵近射击,火焰喷射器喷射出一道道“火龙”……
张爱萍等“前指”的高级将领此刻或许已经听到消息,就在这几天,党中央政治局的领袖们正在研究为了加强国防,必须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原子弹的问题。它和东南沿海前线的战事,显然是密切相关的。
他们也不断获悉,全军其他战场上,常有激动人心的捷报频频传来。同样在1954年,与东南沿海遥遥相对的祖国大西北,就有一群戎装子民从大江南北开进戈壁荒滩,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他们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征服亘古冰峰,在雪域高原修建了举世瞩目的青藏公路,架设了祖国内地连接西南边陲的通信线,铺设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从而奏响了青藏高原地区迈向现代化的序曲……
战前的等待是十分令人焦急的。
“一切准备好,只等‘东风息”’的等待就更令人焦灼。
张爱萍等“前指”的高级指挥员,相继一次次地来到了空军气象站,倾听他们分析介绍近期的气象情况。
那天,气象科长徐杰从不舍昼夜紧张工作的气象室出来,汇报了预测的近期气象情况后,说:“1月17、18、19日,这3天是好天气时段!”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天有不测风云(8)
张爱萍听了喜不自胜,立即问:“真的?!”
“是真的。”徐杰语气肯定地回答。
这徐杰三十多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考取了留美的公费生,只因晕船而未能成行。建国后一直奋战在浙江、福建前线,从1954年开始,就着手摸索浙东沿海的天气规律,曾经以出色的工作,为海军和空军多次对敌作战和对大陈岛、一江山岛的轰击提供了良好的气象保证,处事谦虚而老成。
徐杰紧接着又作了有根有据的条分缕析:“我们认为18、19日天气好,少云,风力3到4级,符合渡海作战的要求。19日后天气可能变坏。现在这个季节,小风少云天气不会持续很久。”
他的回答,宽慰了张爱萍揪了一夜的心。“前指”其他高级指挥员也纷纷由衷称好。
“一天就够了。”张爱萍像对别人,又似自语地说,“只要准确无误,半天足矣!”
于是,1955年1月12日,*“浙东前指”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1月13日至19日之间完成战进攻的最后准备工作。1月14日,“前指”向所属陆、海、空军部队正式下达了解放一江山岛的作战命令:
(1) 步兵第178团和第180团2营为登陆突击第一梯队,178团3营为第二梯队,在海、空军和炮兵的协同下,攻占一江山岛;
(2) 由4个登陆运输大队组成的登陆输送队,先在石浦港隐蔽集结,再开进到头门山、高岛、雀儿岙的出发海域,而后输送攻岛部队登陆;
(3) 海军战舰大队4艘护卫舰、24艘炮艇,第6舰队2艘炮舰和鱼雷艇第1、31大队,白岩山、头门山的海岸炮兵连,分别以火力掩护和支援攻岛部队航渡、突击和陆上作战;
(4) 36架轰炸机实施两次航空火力准备,24架强击机除参加航空火力准备外,还以连续轰炸扫射的方式支援步兵登陆和纵深战斗,124架歼击机实施空中掩护;
(5) 炮兵4个营57门火炮在火力准备时节,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杀伤对方有生力量,破坏岛上的防御设施,支援步兵战斗。
为了麻痹敌人,“前指”特意将部队从前面拉回到穿山进行三军联合演习。
1月16日,陆、海、空三军参战部队开始进入各自的攻击准备位置;空军航空兵4个轰炸机大队、3个强击大队、15个歼击机大队和1个夜航歼击机中队,分别隐蔽进驻杭州笕桥、大场、宁波、嘉兴等军用机场;海军输送船队装载登陆作战的步兵后,行驶到头门山一线隐蔽待机;第6舰队和战舰大队,分别在定海、檀头山岛附近海域集结;鱼雷艇第1大队和第31大队在白岩山、高岛附近海域完成战斗准备。
当天中午,“前指”又在宁波召开了战前的最后一次党委扩大会。会上党委书记张爱萍建议:根据军委去年12月21日关于“只要准备好了,确有把握时就发起攻击”的指示,拟定于1月18日正式发起对一江山岛的进攻,上午8时航空兵出击,9时炮火准备,12时登陆舰艇起航,下午14时30分登陆作战。这一决定立即报告总参谋部和华东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