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渔轮、机帆船组成的战船团,小批小批地分散停泊在半岛各处锚地上。锚地披满青枝绿叶,地道的江南景致。
张爱萍随在马冠三身后,踏上了一艘美式LCM登陆艇。登陆兵抢滩登陆全靠它来开路。在艇上,张爱萍像个熟练的水手,严格地查看了驾驶舱、发动机和船头灯上的防水玻璃罩,查看了所有的导航仪器、通信设备和操作系统。他从前舱到后舱,从舱内到舱外,把舱壁和甲板抚摸叩击了一通,他发现新喷的暗灰色防锈漆,将这条登陆艇打扮得焕然一新,舱壁和踏板都洗刷得干干净净,眉头上荡起一个欢笑:“难为工人师傅们的一片真情,把登陆艇打扮成了个出嫁的大姑娘啊!”
他望见艇艏上那张紧闭着的铁门,便钻到大铁门后面那挺重机关枪的挡板下面,亮起一双近乎苛刻的目光,对机枪进行严格的检查。他拍着枪筒问马冠三:“这艇新安的重机枪,你们让射手试射过吗?效果怎样?”马冠三翘起大拇指回答说:“呱呱叫,非常满意。”张爱萍又问:“抢滩靠岸前放下大铁门,战士们从舱里往外冲时,妨不妨碍这机枪的射击?!”马冠三放开大嗓门笑出声来:“老首长,你就放心吧,哪会有那样的事情!”
张爱萍回应了一声:“那就好。”
可他的那只大手掌还紧贴在枪身上,不肯放开。他对这挺新架设的重机枪,有说不尽的关心和爱心呢。
在登陆艇的大铁门头上新开个重机枪射孔增添一股重机枪火力来掩护登陆战士冲锋,是张爱萍出的一个大主意,是他在上海造船厂同工程师和老工人师傅们共同考较出来的,算是个大胆的技术革新了。
前一年的9月,张爱萍、王德、陶勇曾在一块计算过,按照登陆一江山岛的作战计划,第一拨登陆部队是3个加强营,每营4个加强连,一个连4个加强排,每排由50名重装备的登陆兵编成,一个加强排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单位,用一艘登陆艇运载抢滩登陆。按照这个定额来合计,第一拨部队共需要登陆艇54艘。第二波登陆部队是一个加强步兵营,加上直接瞄准火炮群,再加上担任运输救护的船只,总共需要125艘机帆船或者铁壳渔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营的总预备队,也要船来运输,这样一个数目,在当时,简直大得骇人。实话实说,堂堂华东海军司令陶勇的全部家当也不过美式登陆艇40艘,可供安装火炮的铁壳渔轮也才19艘,这样的区区小数,同计划上的要求,差了老大一截呢!张爱萍命令军区装备处,将全军区各军、各省军区、各海军基地、各公安师所有的登陆艇、鱼轮、机帆船调集起来,供海军使用。陶勇把这批船只收集来,一检查,又来向张爱萍提出:这多船,没几艘中用的啊!张爱萍跑去一看,不由得叫了声:“糟糕!”
这许多船,不单类型复杂,性能不一,人手不齐,有的缺少导航设备,有的通信故障严重,有的武器装备不全。张爱萍问陶勇该怎么办?陶勇说只有拿到大工厂去进行脱胎换骨修理这一条路了。我们海军的修理厂是办不了的啊!
查看过登陆艇后,马冠三又领着张爱萍向停靠着喀秋莎火箭炮的深水湾走去。
张爱萍一进水湾,远远地便望见那12门苏式M-13型火箭炮,悚然耸立在6艘铁壳渔轮的甲板上。一排排粗大密集的炮管,雄踞在碧水蓝天下面,好不威风。
这12门“喀秋莎”,是从朝鲜战场上紧急调回国赶来参加解放大陈岛战役的。它们先由火车运到上海,又用大卡车牵引到了海军码头,在码头上由“老吊”吊到渔轮的前甲板上,然后由最有经验的电焊工将炮底盘固定在前甲板上。这个“俄国姑娘”──可爱的“喀秋莎”本来是陆军在陆地上使用的一种大面积杀伤性武器,这会,却坐上大渔轮到海上来逞威风了。
这几门“喀秋莎”是张爱萍向总部特地申请来的,他想利用它大面积火雨钢风将一江山上顽固死守的敌人狠狠扫荡一顿。“喀秋莎”运抵上海时,张爱萍带着参谋和登陆兵指挥员们到头门山、高岛物色发射阵地,这时才发现这许多处所没一处是合适的,有的距离过远,超出了火箭炮的有效射程。有的阵地狭窄,道路不平,火箭炮难以机动运行。张爱萍同陶勇商量,经过专家们论证后,便决定改装成了跨越陆海军作战的火箭炮船。
火箭炮装上渔轮后,那些习惯在陆地上发射的火箭炮手们心上又起了波涛:火箭炮船在长江口外的风浪中摇摆,许多人便嚷着“头晕”,不少人口吐黄水,水米不沾牙,有的叫喊双腿发软,在甲板上站立不稳,更没力气去给火箭炮装填炮弹了。有人把这多情况反映到陶勇面前。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