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页)
官修改“选举法”。蒋介石依计而行,分别下令颁布了“国民代表缺额补充办法”,要求原“国大代表”及候补“代表”限期向“内政部”报到,逾期不报而行踪不明在3年以上者,将被取消“代表”资格。经此措施,大陆时期选举出的3045名“国大代表”有1643名报到,超过了半数。
台湾岛上的一出出闹剧(3)
但这1643名“代表”并不都不居住在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香港和海外,很难保证他们都能出席会议并在选举“总统”时投蒋介石的票。在蒋介石的授意和操纵下,“终身立法委员”们修改了“国大代表大会组织法”,将第8条中的“开议人数须半数”改为“三分之一”。这样一改,就可以保证蒋介石连选连任了。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幕后操纵和准备,蒋介石认为万事俱备,遂下令于1954年2月19日在台北举行“国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选举“总统”和“副总统”。
关于正副“总统”的人选,蒋介石早已内定好了。在此之前,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于2月15日召开会议,决定蒋介石与陈诚为国民党正、副“总统”候选人。为了以示*,蒋介石还效仿西方政党的提名方式,示意国社党也提出正副“总统”候选人来与他“竞选”。国社党明知提也没用,但不敢拂逆蒋介石的旨意,只好推出老同盟会会员、前司法部长徐傅霖为“总统”候选人,“监察委员”石志泉为“副总统”候选人,去为蒋介石的“*选举”做点缀和陪衬。后来,又有无党派人士莫德忠参加“总统”竞选、王云五参加“副总统”竞选。但这两个人只是中途凑凑热闹,还未等正式选举就宣布退出了。
1954年3月17日,“国民大会”举行“总统”选举,投票结果,蒋介石得1387票,徐傅霖得172票,都没有得到出席会议“代表”的半数以上的选票。按照修改后的“选举罢免法”第四条规定,需进行第二轮投票。第二次投票的结果乃在人们意料之中,3月22日,蒋介石以1507票当选为“总统”。随后举行的“副总统”选举又重复了“总统”选举的这一幕,陈诚也顺利当选。预定在5月20日举行正副“总统”就职宣誓仪式。
再次当选上“总统”后,蒋介石长长舒了口气,但他的心情并不轻松。
早在1953年11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时,国民党集团就向他提出了与美国缔结防御条约的建议。1954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访台,蒋介石又提出此事。然而,“热脸贴上了冷屁股”,两次都没有获得美国政府的响应。
最近,又从大陈列岛接二连三地传来了危急的警报。自从朝鲜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凭第六感觉,意识到这意外的惊喜正预兆着新的一年里将有好运降临,它是上帝的赐予。否极泰来,为时已近。但美国却一直不断地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他放弃距大陆较近的大陈、金门等岛屿,以便集中兵力保卫台湾。
蒋介石拒绝了美国人的建议,执意不肯从这几个沿海岛屿上撤兵。尤其是大陈岛,位于台湾正北,位踞台湾海峡北部的咽喉地带,放弃了大陈岛,台湾岛的安全堪虞。
正当他为这个问题焦急难安时,《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来访,蒋介石灵机一动,便向这位记者强调提出:“……应该把美国和南朝鲜的共同防御条约扩大到台湾……”
他想利用美国记者的笔来向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投石问路”。
然而,蒋介石同记者的谈话见报后,并不见美国政府方面的一丝动静。他于是进一步指示外交部长叶公超召见美驻台大使兰钦,将一份拟出的“双边条约草案”交给兰钦,请他将这份条约草案转送美国国务院。兰钦立马对叶公超说:此事要想尽快取得效果,最好由台湾驻美大使直接与美国国务院交涉。兰钦虽然没有接受转递条约草案的任务,但凭着外交官机敏的嗅觉,他知道这个情报是耽误不得的。美国国务院当然很快便得到了这个消息。不过,国务院的反应还是平静如水,纹丝不动。经过两次试探,蒋介石发现美方采取不冷不热,既不接受又不拒绝的态度,到当年10月间,便命驻美大使顾维钧将这份双边条约草案正式递交给了美国国务院。此后不久,国务院官员与顾维钧开始了正式会谈。
台湾岛上的一出出闹剧(4)
顾维钧同美国国务院高官的秘密会谈,可谓一波三折。美方对于在台湾海峡搞共同防御,对中国大陆进行军事包围和封锁,当然表示有兴趣,不过,要签约,必须剔除一个障碍,那就是条约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