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了一件极大的好事。英国学者巴特曼说:“毛泽东的战争哲学,如同他以前的战争胜利者的战争哲学一样,也是来源于对战争的分析。毛泽东的寻根究底、洞察一切的头脑很容易习惯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研究方法,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就是来自他那具有上述两种特征的头脑和他在战场上获得的经验。”当然,这虽然不能完全概括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却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古代兵法天然的内在联系和深厚的血乳之情。
最后,我要向大力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同志、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他们是:赵长安、杨川平、计红军、郭韶峰、张炳然、西世良、王金相、王金祜、郝宏丽、明明、湘平、张小苏、马永宏、陈红梅、苏永庆、李新生、童童、丁丁等。
注释:①见《毛泽东文史古籍批语录》一书第257页
②见《文史资料》六十六辑第160…170页
计小为
2004年12月8日于北京寓所
2006年6月27日修改于寓所
。。
附录一:
几多勇士强渡大渡河①
我国史学界,曾就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人数问题开展过讨论。传统的说法是“十七勇士”,但有人持不同意见。《历史研究》编辑部就此写信请教当年直接指挥这场战斗的杨得志同志,杨回信说:“当时凭借仅有的一只船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熊尚林带队,过九人,第二船由营长孙继先带队,又过九人,我是第三船过去的。第一、二船过去的同志,在我迫击炮、机关枪火力掩护配合下,抢占了对岸有利地形,打退了驻守江岸敌人的反扑……控制了渡口,为全团过河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把奋勇队十七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同志算进去,称十八勇士也没有错。”(《历史研究》1982年第四期)同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首缅怀孙继先的诗,诗文下面有个“注”,说:“济南军区原顾问孙继先是红军老战士,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曾带领十七勇士渡大渡河。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第一个火箭基地首任司令员,为发展我国尖端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究竟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呢?关键是营长孙继先算不算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之一。上述引文中,均有“十七勇士”一语,但从全文的精神来看,并不是说仅仅有“十七勇士”,恰恰相反,我认为今天作为历史考证,将当年立下汗马功劳强渡大渡河的勇士们永载史册,应该说是十八勇士更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强渡大渡河是十八人不是十七人。因为,红军是“分两次强渡”才成功的,第一船九人,第二船九人,共十八人。是这十八人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率先冒着枪林弹雨和滚滚恶浪强渡天险大渡河,控制了渡口,他们的壮举,对全军胜利渡河起了关键作用。这十八位英雄,个个都是奋勇杀敌的好汉,我们应该如实地将十八勇士载入青史,才更真实。
第二、不能因为孙继先是营长,是干部,就否认他是勇士。红军中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遇
到困难和险情干部(共产党员)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前进,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当年官兵并肩强渡大渡河就是一个生动事例。第一船有连长熊尚林,第二船有营长孙继先,熊、孙二人都是干部、指挥员。既然连长算勇士之一,为什么营长就不算呢?为什么要抹杀营长的功绩和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呢?这里用的“勇士”一词,不能认为仅仅是指战士,而是指名垂青史的功臣,是光荣和英雄的同义语。从这个意思来讲,“十八勇士说”比“十七勇士说”更准确、科学。
第三、包括孙继先在内的十八勇士,当年都没有正式授予荣誉称号,仅是在战斗间隙开过总结授奖大会,为表彰率先强渡大渡河的十八名同志,上级发给他们每人一套列宁式服装,以资奖励。当时总共发了二十套列宁式的服装,这十八位同志(包括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在内)都受到了奖励和表彰,后人在记述他们的业绩时从未提到过二十位同志。所以,“十八勇士”之说法较为妥善和适宜。
注释:①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社会科学研究》九一年第七期(现稍有改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附录二:(1)
试评《三十六计新编》①
随着深化改革,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激烈竞争,使许多人对古代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学习和研究古代兵书,并著书立说,或者希望能从中找到智谋的启迪和获胜的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