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番外五(第2/3 页)
明地区等级,说起来,古代政教合一,这个崇学馆,看起来很不一般啊。”
刘姐点了点头:“对,这是将崇文馆和弘文馆合并,继续归在东宫名下,说起来,它还招收高官子弟家的女眷呢。”
顾胜之院士微微颔首,表情意味深长。
唐时崇文馆招收皇族宗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归东宫管辖,而弘文馆只收三品以上高官子弟,归门下省管理,和中央专门教育机构的国子监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前者属于特权,特设,动它们和‘国本’关系不大,只要皇帝和三品以上的大臣自己不反对就行。
不过,上层人士的行为永远是中下层人士的风向标,连皇室都开始学这些,他们又怎么不会跟着学呢?
尤其是唐时的国子监除了四书五经之外,也有律、算二道,加入化学和物理,也不过是时间的事情。
而有了网线,外置大脑终于上线的叶图南噼里啪啦一阵搜索,把这几个名字和代表含义找出来的她,也模模糊糊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交锋:
“我怎么感觉,这是唐太宗在给他们家留后路呢?”
国内地域辽阔,只能集权,一旦掌权人昏庸,社会将瞬间急转直下,民智若开,也很难再转回去,王朝覆灭在所难免,每逢王朝更替,皇室必然会经历一波大清理,要是直接换成社会国家,那末代的皇室指不定要被吊死多少人。
可新时代需要技术人才,只要在这方面培养的好,总能让一部分偏远的皇室成员在未来很好
的生存下去。
“有可能。”刘姐推了推眼睛:“说不定还可以限制一下有可能出现的皇室争斗,算一箭三雕了。”
不止是现代对于崇学馆多有猜测,唐代各位重臣对皇帝做的这么个决策也是各种猜疑。
和后世感受到李世民‘真性情’,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自信大方的人物形象不同,本朝人对于皇帝的感觉,其实是四个字。
高深莫测。
这种感觉来源于李世民的所能所为,谁能想象一个年轻人十八岁起兵,四年打下这么大的江山还在逐步坐稳,其本人对降将更是用之不疑,这太违反大家的认知了!
从南北朝乃至隋时,不断的王朝更替和毫无底线的战争,使得人们全都表现出利益至上的一面,皇帝更是如此,冷血、残酷,刻薄寡恩,这样的面孔已经持续太久,哪怕再有天幕讲述的历史验证,人们终究还是会怀疑这是不是作秀,是不是春秋笔法。
可当大家真的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的时候,便会发现,他每一步就是在打破大家的固有认知,他没有作秀,更没有春秋笔法,而是真的有这个实力和胸襟——
这自然会给人一种,你怎么能这么做,做了之后竟然还能成的不可思议感。
认知和情绪的不断加深,自然会让大家对皇帝产生崇拜和拔高。
而天幕,它最初还只是大家窥视后世一角的工具,彼时它会造成影响,不过还在群臣的控制范围内,但当皇帝们主动联系上了无才,事情就越发的麻烦了。
所有人都知道前路将要往初级的蒸汽时代走,可面对帝制消亡,家天下消失的未来,大量的人都处于迷茫的状态,除了少部分人对此极为抗拒,更多的人是等着看陛下的态度。
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前进要进到什么程度,后退又要退到什么程度?
当李世民确定要建崇学馆后,各方人马这才终于动了起来。
有上奏反驳不合圣人学的,有吹嘘皇族子弟学这个就是好,但太子还是不用学了吧的,亦有要求国子监也要加入这些课程,顺便开女科的,还有人对官家女眷上学表示质疑,觉着不符合男女大防,要把女眷去掉等等观点互相冲突,差点没在朝堂上打起来。
李世民看着大众的意见,或是调中,或是坚定底线,硬是将崇学馆开了下去。
不过,等崇学馆真正的开始招人授课,已经是两年后的事了。
毕竟大唐的课本才刚刚编写,总需要时间才能完成,而李承乾也刚好达到六岁,正是适合上学的年纪。
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崇学馆正式开课,李世民提前翘班,在阁楼上拿着望远镜看着一群小萝卜头们上课的莫样,慢慢的又将视线移到了角落中的陈硕真身上,嘴角微微露出了笑容。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光现在的英雄怎么能够,未来的也都别跑,都好好的给大唐效力吧!
而另一边,工部尚书的应国公武士彟,收到了一封密诏。
他看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