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个出,那个进,像赶庙会一样。这个送汤,那家送饼,反倒让他难以安神。他不想麻烦大家,就挣扎着上了地,硬挺着熬了几日,病反而逐渐好了。除了奶奶,别人都不知道他的病为啥好得这样快。
他鼓励干部们说:“现在是船到江心,不进则退,闹不好有翻船的危险。社员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劲头很大。这一仗打好打不好,就要看咱们干部是不是指挥得法,能不能带头冲锋陷阵,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谷雨那一天,在干部们的带领下,三路兵马一齐上阵,八驾牲口同时开犁,播种队促运肥队,运肥队促整地队,一场紧张的春播战斗打响了。他是春播的总指挥,哪里最紧张,他就到哪里劳动;哪里有了问题,他就到哪里解决。他比社员起得早睡得晚,晴天满身土,雨天一身泥。从播种准备到结束的85天中,尽管参观访问的人很多,需要会见接待;但他仍有83天半没有离开过第一线。这段时间里,虽然老天爷三天两头下毛毛细雨,但是人们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他们说:“小困难不在话下,大困难踩在脚下。踩着困难往前走,困难就得趴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寨精神(9)
他和几个主要干部,个个都像是铁打的硬骨头,一年忙到底,休息时间很少,社员们也深受影响。出勤表上记载着许多人一年参加劳动350天左右。有位老人,10年来居然没有一天缺过勤。
在抢险救灾中涌现出了一支享誉中外的“铁姑娘”队,23个姑娘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她们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危险就冲向哪里。郭凤莲能歌善舞,带领铁姑娘坚持在田间地头演出,编演文艺节目,高唱革命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谷苗刚被扶起来又被刮倒了,可郭凤莲、赵素兰都说:“刮倒了,再扶起来,看老天爷厉害,还是姑娘们干劲大。”姑娘们按照爷爷的吩咐,边扶苗边唱歌,激励人们的斗志:“高山挡不住太阳,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嘹亮的歌声震荡着山谷,穿过山梁,一直传到远方。凤莲的姥姥听出了凤莲的歌声,直起腰望了望,擦了把脸上的汗,笑了起来。宋立英领着妇女们在一洼洼积水的地里扶玉米,一些年纪大的妇女们为了防止滑倒,索性跪在泥地里。一人扶着倒在地里的玉米,一人抓泥盖稳玉米根。她们滚得满身是泥,听到远处的歌声,也随着唱了起来。
歌声赶走了疲劳,歌声唤起了斗志。人们累得腰酸腿疼,却越干越有劲。那边便良也领着一队人马将倒伏的谷子一棵一棵扶起来,然后用草扎成一小把。不一会儿,一束束谷子就直直地竖立起来。他们溅满泥点子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经过几天的搏斗,捷报频传:几百亩庄稼全部站起来了!
人们站在山顶上望去,尽是绿油油的梯田,那些经过扶苗追肥后的庄稼显得茂密繁盛,叶子使劲地向上伸展着。一阵风吹过,庄稼叶子“哗哗”地响,像是在鼓掌庆祝胜利。爷爷欣喜地说:“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东西,你退一尺,它就敢进一丈。咱们不怕它,勇敢地迎着困难上,困难就乖乖地趴在地下。咱们这不是熬过来了吗?”
在大寨创业的过程中,干部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赢得了群众的一片喝彩,获得了各自有趣的雅号。如:好领班陈永贵、好参谋李虎妮、铁姑娘郭凤莲、铁肩膀梁便良、万笔清贾承让、老英雄贾进才、常不闲宋立英、时事迷贾来恒、猛张飞赵大和、绵羊姑娘贾存眼、爱社迷赵小和等等。这些雅号是他们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也是群众对干部们打心底里的赞扬。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有雅号的还是没有雅号的,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大家所称道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敢叫日月换新天
1963年是大寨的“七灾八难”年,除了这次特大洪灾外,大寨还受到两次风灾,一次雹灾,一次霜冻,加上洪灾前的一段干旱,春播时的涝灾,全年共遭受大小灾害7次。
大灾之年,大寨人坚持自力更生的法宝,凭着破筐扁担、镢头铁锨,靠着布满补丁的双肩和长满老茧的铁手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他们在与老天爷的较量中大获全胜。不仅生产得到了恢复,而且修好了马棚、猪圈、粉坊和许多房屋窑洞,当年粮食亩产704斤,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仅比上年减产4%。更为可贵的是,遭灾后的大寨,粮食没少打,口粮没少留。不但没有接受国家一分钱救济,而且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商品粮。当年年底,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