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出于竞相第一。于是在产量上吹嘘,于生产前有不切实际的产量要求;于虚报后,造成上缴要补贴反效果;结果所余有限,社员捱饿。二、出于调动不当。因炼纲采矿及参加大型筑堤修渠,少了人手下田,亦影响了收成。三、出于知识贫乏。在指挥时有各类非科学行动命令,造成资源浪费,成绩弄巧反拙,譬如,在炼钢时需燃科大举伐林、拆窗取铁、刀锅变料,这些都是稍欠常识的幼稚。四、出于品德*。干部中有种种劣行,譬如,公报私仇,恃权压众、判断不公、营私宠亲,都是把群众及事情搞垮的不良的因素。这些都可以归进为属于「人为」之列。
至于现时被有些人强调的公社使人欠缺劳动积极性,那是当上述诸多错误出现后,才形成的负面发展。
「三面红旗」所以被形容为「大灾难」和「大失败」,据说在那三年中全国范围内大约饿死了二千万人。但钢产量是,1958年比1957年翻一翻,由335万吨到1070万吨; 1959年再翻到3000万吨。有多少属废铁,没有具体数字。另外不少公社曾大办特办万头猪场,万头鸡山等,投资相当庞大,未知成功失败。其它弊端来自干部,统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命令风」等。至此群众对人民公社的信心和热情消退了,这场被誉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运动失控。海外反毛者讽它「大笑话」。
而事实上,毛泽东等人不是盲目地只顾下令。也曾一再了解情况,并且做了相应改革。若然重点地讲,过程分三阶段。第一年,先由农业过渡到钢铁大跃进;第二年,进行纠正错误;第三年,继续发展直至结束。其间,从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政治局在庐山会议前段都在试图检讨一些错误。只是会议开到后段时,由于毛泽东对彭德怀发动了批判,便突然把原本反「左倾」变成为反「右倾」,中断了各范畴上进行的纠正。至1961年年底,大饥荒出现大逃亡;大跃进基本上结束。然而,人民公社继续,为了便于领导,在全国各地设定为三级,即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政社合一体制。至1982年新宪法规定在全国组乡政府代替公社。过渡至1984年,
这条没完全走通的共产快捷方式人民公社,宣告取消。
无疑,毛泽东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创举上,最终并没有获得全体人民的支持,也没有博得其它共产国家的认可。算是,失败多于成就。但是,亦有学者指出,它的一大二公,仍是未来理想。同时,它在推行中建立的大型水利灌溉等,为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6节: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第5章,第6节:
有关主权,决不让步
*拒绝与苏联在中国领海及太平洋区域组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被认为是五十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决裂的直接关键事件之始。毛泽东在后来谈及这问题时也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想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他亦是指这件事。
冲突是这样发生的。1958年4月到7月间,*就双方签署的互助合作条约内容,要求苏联给中国提供建造潜艇设备。就此,苏联叫当时驻华大使尤金找中方领导人谈到在中国领海及太平洋区域合建「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的建议,并表明要把它作为交换。由于事出中方意外及有关细节的含糊,毛的反应是反感和愤怒。当尤金返俄会报后,赫鲁晓夫遂决定赴华与毛泽东面谈。
据当年翻译员忆述,二人见面后即开始讨论。赫鲁晓夫花了半个小时先讲冷战中苏联与美国在世界范围以内的对峙形势,毛泽东听得不耐烦,直截了当打断他问:「你来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把话题转入「联合舰队」及「长波电台」上。但是,当双方在谈条件时,对话明显走向对立。其间,毛泽东的不满非常直接,对主权问题的态度坚决,这曾使赫鲁晓夫当场感觉得意外和不解。
也许要了解个中的问题与冲突,应从中苏关系于五十年代如何由好变坏的逐步发展谈起才可找到端倪。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对苏联阵营靠近,这是好的起点。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等,可算是密月期。1953年史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