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过去是中国人保土卫国对日本军的反侵略之战,顿演变为中国人与中国人直接对阵的「剿乱」与「反剿乱」之战。然后国军大批降日,随被改编为保安队,出现蒋汪合流,间接联同*。因此,那时候的国共对立,是暗斗,非明争。这也就是*经历「艰难时期,三面受敌」的红军大损折时期。从1941年至1943年,红军数目减少了十万。
不过,由于世界政局变化,日军向太平洋进军,中国与美、英等合盟对抗日军,因而派遣十万国军远征缅甸,这才使游击区的战斗缓下来。*无需派兵参加。所以,当远征军在缅甸败退损兵时,国共之间,此消彼长。但蒋介石的理由是欲打通并保持外界对后方的运输接济。
抗战时期国共间的两大后方,一在西南重庆,一在西北延安。前者赖西方援助接济,奢华日子总算继续;后者靠当地农民支持,强调克苦朴素渡日。这两种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比对。两种不同社会,预告未来走向。前者吸引着中上层城市小资阶层人士;后者凝聚着更多的下层劳苦大众。在那时候,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实为次要,经济上的拥有认同,分了选择。故此,所谓红区、白区,既是城乡之分,又有贫富之别。一崇资本主义,一慕共产主义。各以蒋介石或毛泽东为代表。泾渭分明,基本对立。
在抗战结束前,日军大批南下,主要是意图为东南亚的颓局增援。国军沿路阻止,三次会战失利,损兵无数,声誉大挫。这轮长达八个月的中日大战,由于主要属于正面战场战争,*及游击队并未首当其冲,甚至可以闻风相应刻意回避。故此,国共间的得失又是一消一长。
所以,不管有意抑或巧合,直至日本最后宣布投降之前,国共间的较量,多少渗杂计算。原因约如上述。
胜利了,和平了,国共内争随而继起,是涉及如何分成果。有两个方面:一、日军撤走,由谁前去接收;留下地盘由谁驻军,留下军备由谁拥有。二、改组政府,如何才算公平;因为直至那时为止,政府实由一党操纵。
国民党想继续一党独占独尊。共产党则据理力争。胜利是人民的,成果应归人民。于是,就有军政合一,还政于民之议。国共再携手,开政协大会,倡联合政府。蒋毛二人表面达成协定。骨子里双方又两手准备。谈谈打打,争分夺秒,遂开始了另一个五年的军政抗衡与对立。
美国插手居中调停,自言持中,一面帮国民党运兵,又一面为冷战部署。关键是在最后由谁接收东北。最明显事实是,调停之前,东北并无国军,只*和苏军。调停之后,苏军撤出,国军据有城市,*退守乡村。甚至还有美军登陆占了青岛。那时候苏联完全对美国让步。
尽管如此,国民党败。随后四年,国共内战,共产党竟然由弱转强,转捩点就是夺取东北。彼此兵力在*收编国军降兵后,因而易位,弱变强,强变弱。三大战役之后,国军阵营大乱。蒋介石下野了,毛泽东进北平。局势急转直下,华北已取,华中在握,渡长江,势如虹。
又国民政府在统治大陆最后时期,那段有关金圆卷的经济改革,使多数有产者变穷,更加导致民心尽失。至于在此之前召开那幕制宪国民大会,根本不把全国人民是否参与当一回事,接着通过所谓宪法,选出行宪后的总统,也不能不以没有共产党及*同盟代表出席为憾事。
然而,*于国军败退中在北平开政协大会,虽也曾广邀其它政党及各界代表甚至海外华侨等赴会,但因反对*民党已逃台北,这个协商大会,何其美中不足。对此毛泽东说,新中国是只对人民*,向反对者专政。
总之,这十年的国共对立,导致出现两个政府;可不为奇。最无奈是,中国,这个国家,自此两个国号。
*应该完全没有想到,国民党战败仍可以不降。政权继续,偏安台湾。较量的结果是,胜者未尽全胜。。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中国五十年代的关键大事是与苏联的关系决裂。
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能在中国大陆上取得政权,当然是因为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赏识和拥护,同时亦多少因为曾经有苏联在背后支持与赞助。*的党史对此亦亳不诿言,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建党起便一直深受苏联的长期影响及制约。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时就有苏联的代表参加。第二届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