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孙因肝癌病发,死于北京,壮志未酬。是孙的后继者以武力再北伐,终打破南北的对立,但又造成国共分裂。
综观在这十年之内,笼统地说,最初的五年是:南北对立为主,各自内斗为辅。北方有直奉战争,南方有陈炯明叛。都是最突出的。说到底,同是争领导权之战。
至于其后的五年,则是南方的蒋介石崛起与意欲雄霸天下。由制造中山舰事变从而夺帅,到北伐中途带头发起搞清共,他先取得了国民党内领导权,随夺取国共携手的北伐果实;又以国民党的军队合盟打败北洋政府,继以黄埔嫡系军力逐一排除党内异已。所谓中原大战,实是兄弟阋墙;国民军内互竞谁当最高司令之争。也无所谓革命与不革命。最后,围攻瑞金,是清共后再要赶尽杀绝。
自此,曾是中国南北政府对立之争,遂演变为国共间的相持较量。强弱虽悬殊,取向却不同。对立继续。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第3章:安内与攘外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当时的大气候是要抢领导权。然后,领导全国,走向自强。至少,当时蒋介石是如此打算。毛泽东的红军力量较弱。所以,毛的燃眉之急,当然是要自保;不要被蒋消灭。他一方面以游击战应付蒋的追截围攻,又一方面呼吁舆论,全国一心枪口对外,促蒋介石联合抗日。
蒋是当时得令,指挥庞大军队,对井岗山毛的瑞金发动五次围攻。虽未因而奏功,但迫他们出走。然后,又再挥军穷追,几面合围。毛率部众,边打边移,在贵州和四川的山区展开运动战。先冲破包围网,再移流入山区。前后迂回走了二万多里,终于抵达陕西落脚延安。摆脱了蒋军的追捕,再度重新部署力量。这也就是后来被描写成传奇式的万里长征。毛在延安开始下一步的计划。
1936年是中国抗日的一个转捩年。先有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继有抗日救国会成立,纷纷要求国人一致抗日。至12月,蒋至西安,本来是去前方督战,想加紧圍剿共产党,却被在那里领军的张学良及杨虎城反戈胁持,要他同意抗日才肯将他释放。经中共周恩来及其它人居中调停,经过多方谈判,达成六项协议。蒋答应齐出兵攘外。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近郊卢沟桥借寻找失兵为借口,挥军渡桥,发动攻势。中国守军抗拒,中日战争遂起。几个月内,日军不仅攻陷北京,连上海也打下,并挥军再西进。南京接着弃守,政府迁往重庆。
至1938年,国共双方携手,终于拖住敌人,到处打防卫战。中日战争开始进入拉锯状态。毛泽东在全国报章发表他的「论持久战」等一连串有关抗日的战略性文章。引起蒋对他的政治警惕,并成立「防共会」专责监督。
日军在战场上难操胜卷,开始采取以华制华策略,一是在东北用溥仪,二是在南京用汪精卫,分别各组政府代日本人管理中国。于是除了当时蒋、毛,再添汪和溥仪,中国人有四个政府推出四种救国方针。他们的明显分歧是对日态度。但是彼此之间,由于考虑到谁领导中国,难免明争暗斗。汪和溥仪依赖日本,他们与蒋、毛打对台。然而,若是谈到主力,还是应看蒋、毛。由于国共的合作,军队中有新编制。其中有叶挺及项英统领的新四军,是集合抗日敌后的游击队所组成。这支军在抗日交战中屡建奇功,战绩超卓,誉为铁军。叶挺本不属红军,但后来明显拥毛。蒋知道后,心存顾忌。1941年1月遂发生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在奉命转移中被蒋系联军包围夹击,血战多日,伤亡惨重。叶挺被捕,项英被杀。罪是违抗命令。一说项英是被军中自己人所杀,然后这个人再去向蒋介石领奖。他拿到可观数量的黄金后解甲回乡享福,在半途中不明不白地从此消失了。这宗故事倒引证了一个揣测,国民党曾出钱收买项英人头。因项英是一名著名的共产党员。
这一仗蒋虽非直接向毛的红军开火,但是这宗事件还是暴露了蒋的「剿共」之心。而实际上国共双方较量依旧;携手抗日又显假,排除异己才是真。日本从1931年到1941年一直在挥军侵略中国,蒋与毛对立的关系基本没有变。
以下是概括地交代这十年中的重大事件和进程。
第3章,第1节:东北沦日,少帅欧游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3章,第1节:东北沦日,少帅欧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