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这就是成品。”李申指着左手堆积的一大堆玻璃,因为有大量的不合格的玻璃,他的情绪有点低落。
这儿确实对堆着不少玻璃,朱由检蹲下身子,仔细观测,发现玻璃是不少,但光洁度不够,大部分玻璃中都有气泡,废品率极高,真正能用的成品却是不多。
光洁度可以打磨,但气泡不仅严重影响了玻璃的质量,还影响了玻璃的美观,同时,又改变了光线的折射角度,这种玻璃绝不能投放市场。不过朱由检也不着急,既然产品中有合格的玻璃,那就说明生产工艺没有问题,至于出现大量不合格的玻璃,一定是某些条件没有达标。
后世的朱由检,根本没有研究过玻璃这种最原始的商品的生产工艺,他只是依稀记得,如果煅烧的温度不够,或者锻压时的压力不够,玻璃中就会产生气泡。死马当活马医,先试试看吧!
“李申,这里有多少工匠?”朱由检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是相当兴奋。玻璃在大明基本上新生事物,只有西洋有少量的舶来品,价格极高,常常是有价无市,有钱人用银子也买不到。大明不缺大把挥金的富商,缺的就是生产能力。
“回殿下,一共有十四名工匠。”李申惴惴不安,不知道朱由检是嫌工匠多了还是少了。
“给他们每人十两银子,作为生产玻璃的奖励。”
“殿下,这……”李申相当惊讶,十两银子,对于商贾名流,可能给女人买一支簪子都不够,但对于贫穷的工匠,却是天文数字。按照大明的物价,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大米,十两银子就是二十石,足足超过两千斤,足够四个人吃一年了,如果节省点,够五个人吃一年。
“不用担心,发。凡是跟着我的工匠,只要好好干,我都要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朱由检不理会李申的惊讶,工业上创造的价值,不是能用用农业的收入进行比较的。“李申,你连我的喜酒都没去喝吧?”
“殿下,奴才知错了?”李申吓得一哆嗦,双腿一下子软了下去,跪在朱由检的面前还兀自发抖。
“知错?你有什么错?李申,你先起来。”朱由检伸手,用力拉了一下,李申才站起来了。“如果有时间,信王府哪个不愿意喝我的免费喜酒?为了能早日烧出玻璃,过新元你都没时间回府。为烧制玻璃做出贡献的人,我岂能亏待于你?奖励白银百两。”
“殿下……”李申又一次下跪,但他是害怕,而不是谢恩。算起来这是李申今天第三次向朱由检下跪了。
“起来,李申。”朱由检又扶了一把,李申才就着朱由检的力量起来了。但他已是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
“所有的银子,都在账面上支付。”朱由检没带手帕,否则这时候递快手帕过去,李申不知道又感动得什么样子。“如果你不能将这些奖励的银子,包括你自己的,足额发放下去,就是你的错。”
临走的时候,朱由检裁划了两小快成品玻璃,包起来带回家,让两位夫人先看看,免得她们认为自己在忽悠她们。
第73章皇帝口谕
清晨,经过黑夜净化的空气,显得特别清新。早起的人们是忙碌的,但谁也不介意,停下来多吸几口这新鲜的空气。各色斗艳的花朵在路的两旁夹道欢迎,借助微风的帮忙,他们还一个个朝路人点头示意。小草的叶片上还没有散尽的露珠,拼命折射着阳春的光线,徒劳地想要将自己的生命,永久地刻画在这宜人风景里。
在京师东直门外,一群身穿极品官服的行人,缓缓走在宽阔的水泥大道上。从官服看,品级最低的是四品的云雁,还有三品的孔雀和二品的锦鸡,甚至还能看到一品的仙鹤。
在这些高官云集、肚大腰圆的人群中,有一位身材高挑的少年,太过年轻、单薄,与周围人群的年龄很不相宜,更让人不解的是,特别年轻的他,竟然穿着只有王侯才有的白泽补服,显得特别另类。
路上的行人,无论是步行的、推车的,还是骑马的、坐轿的,为了少惹麻烦,纷纷离开水泥大道避让。
这少年正是朱由检,那群高官却是内阁辅臣和六部的尚书、侍郎们。他们正边走边谈,好像对脚下平坦的水泥路十分满意,但由于修筑这条路的朱由检就在这群人当中,绝大部分高官还是很吝啬自己的夸赞,所有美好的颂词都变成了腹诽。
朱由检并不知道这群人的内心想法,他依然谈笑风声地介绍着即将开业的大明军校,直到军校就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三米多高的围墙,用石灰抹得雪白,围墙的正中央,是用钢铁焊接的厚重大门。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