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目悸恰�
“殿下年间轻轻,何来这些火器上的知识?”李春烨不仅对朱由检的火器上的知识迷惑不解,还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比如,朱由检的水泥厂、奋武营的训练、对大明未来的展望,特别对大明的展望,那可是很多知识交织在一起,即使有老师,那也是通才。以李春烨的了解,大明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师。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他微笑着看了一眼李春烨,那表情分明在告诉李春烨,自己的秘密不能说,但朱由检也不忍欺骗他的第一个政治盟友。
按朱由检现在的冲动,真想将自己的前生后世告诉李春烨,免得一个人闷在在心里难受。
这一生无论他会取得什么样的丰功伟绩,无论把大明带进什么样的逆天境界,无论如何的流芳千古,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的内心不可能向任何人敞开,无论是婉儿、还是李春烨,又或者是他的王妃周玉凤。如果他向婉儿、周玉凤敞开心扉,顶多被骂做梦,如果向李春烨敞开自己的心扉,则可能被骂白痴了,说不定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这位盟友还会离自己而去。
但李春烨都向自己表忠了,自己还藏着掖着,李春烨又怎么看待自己?
虽然朱由检的脸上挂着微笑,心里却急得直流汗,他拼命扭动腰肢、耸起肩膀,以排解内心的焦急。
过了半响,朱由检还是决定尽量诚恳一些。“李大人可以这样理解,有些知识是从炼丹者的口中得知,有些知识是来源于西夷的书籍。”
什么叫这样理解?殿下为什么不告诉自己?李春烨不住地在心里盘算,朱由检所拥有的知识,绝对不是来自这个世界,否则以自己的博学,不会一无所知。
来自炼丹者,不可能,炼丹者不过是练练丹药,最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不可能对火器和大明的未来有独到的见解。
来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检年纪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西夷的传教士也没有进入大明的皇宫,朱由检怎么才能读到西夷的书籍?又有谁给他指导?
最后李春烨给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来自神仙的传授;二、来自西洋的书籍;三、来自宫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来源,那第三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殿下现在有难言之隐,不方便告诉自己,但又不忍让自己乱猜,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刚才说,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么才能让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赶上西夷?”既然朱由检不能告诉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强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检相信自己,就一定会在切当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朱由检的知识来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把朱由检的知识榨出来,真正用到大明的发展上。
只要不问自己知识的出处,朱由检就赶到轻松:“现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参与火器的制造。只有让那些优秀的工匠解放出来,不从事火器的生产,而专门从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发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不会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人。如果技术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就会降低。”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火器局的状况和工匠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会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哪怕是儿子,更不要说异性徒弟了。其实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没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绝嗣。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