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页)
濒海处一家著名的养园,属于占地阔绰的花园洋房级别。
本来,朱志刚是有资格进老街西北角上的烈士陵园。只是朱志刚生前再三嘱咐,他这辈子就是普普通通一个兵,行政职级就是街道居委会主任,不入品流。千万不要占用烈士陵园的宝贵资源,会形成浪费。
他笑对杜成章说,浦东何处不埋骨,何必空占陵园地。这道理别人不懂,你懂。到时你要给我做主。所以,当年就随便在老街附近的公墓地下葬了。
没几年,老街一带房地产开发弄出很大动静。朱志刚那终身之地被要求动迁。听说开发商来头不小,一付豪情万丈挥斥方遒,脚踩地球也显得有点微不足道的派头。
什么地方不能盖房,偏偏选中了这公墓地。据说,这其中就有很大的专业讲究,是风水八卦那套,阴宅变阳宅,福禄寿喜财之类的。开发商极其有利于将房子高价脱手,基本不会形成滞销积压资金周转不灵的被动局面。
房地产商在商言商,将本求利,所以志在必得在所难免。
估计,假如朱志刚在世,这房地产开发商的计划未必就能顺利得手。现在朱志刚虽然还占着地,毕竟很难成为拒迁的钉子户。
当房地产商伙同行政方面贴出一周内动迁,逾期则一律作无主认领听凭随意处置的通告后,杜成章出面着急慌忙地将现在已经完全无声无息的朱志刚迁到了濒海处的养园。
当时,杜成章经济实力尚未达到规模以上水平,所以只能让朱志刚老娘舅先在养园一般墓地将就。杜成章经济实力实现重大突破以后,虽然没人要求,主动迁徙,杜成章又将朱志刚动迁入住养园最高等级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小别墅。
当然,这完全已经是杜成章的一厢情愿,朱志刚全盘被动接受,甚至连提意见的机会都没有。
再说大事。
197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谁,在深圳市境内划出三百多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
次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宣布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其时,已经是市政协一名光荣成员的杜成章,会同市政协一些*党派的委员,联名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效仿深圳等地的特区形式,将浦东也列为国家级的经济特区。这帮委员都极有见识,一二三四,ABCD罗列不少理由。
议案由杜成章主笔。他不仅学问好,关键祖辈都是浦东土著。熟悉浦东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包括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加上英文又好,可以及时从有关国外原版资料上摘取很多有价值的案例作为参考。
为了让议案更有分量,杜成章不惜搬出我那革命先驱者的太爷,及其我太爷曾经的著名比喻,如果中国是一个人,浦东的位置就好比这人身上这肚脐。以及面对的汪洋大海是生兹养兹的母亲,而长江就是一条生命脐带什么的。
杜成章他们还非常有心地强调,在半多世纪前的三十年代,一个已经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当家作主而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美梦和夙愿。
当时,作为恢复高考以后的首批大学生,我正在大学就读。看到报纸上登出杜成章先生为首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们的提议,非常激动。一时,同学之间也是议论纷纷。
我表示,如果政府确实能够采纳政协委员的建议,将浦东列为开发开放的特区。我毕业以后,坚决要求返回浦东老街,无论干点什么,总是为振兴家乡,继承老太爷遗愿为实现他老人家夙愿做点贡献。
出于种种原因,当年杜成章们的议案暂时被搁置了。直到九十年代初,浦东才正式为列为国家级开发区。
为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在若干年后遗憾地表示,当时决定深圳等四地作为中国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时,没能听取有识之士的建议,将上海浦东一并列入,错失了时机,决策确实颇多值得商榷之处。
但是,浦东毕竟还是被列为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言阵地。事实不仅证明了杜成章他们当初提议的确实是非常有见地的,同时还从一个侧面证明仅仅读过几年私塾的我那太爷千里迁徙,包括关于浦东肚脐和大海母亲长江脐带的见解,同样可以是何等地高屋建瓴、不同凡响。
时至今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意义不仅之于上海,对整个国家的功能效应日益凸显。
如果硬说还有点不足,那么就是关于我个人的。82年大学毕业后,由于浦东开发开放尚未提上国家级别的议事日程,学校也建议我留校,我服从了校方的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