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下的血雨……他无眠,睁大着眼睛望到了天亮。
他决定去图书馆查阅青城法师的生平。
青城法师的生平人人皆知,但能知道的总是模棱两可。可能是因为旧时神与佛的概念并未完全退下人们的心中,对于得道的高僧,人们总是会为其描画出一些非凡的色彩。
而关于他个人生活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毕竟是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圣人的故事更多是口口相传,而不是一字一句地全然保留。王笙所看到的,与他所听到的并无太大差异。
他推开面前这些毫无见地的资料,灵光一闪,想到了那个被法师送上刑台的罪人。于是他从头读起,却发现根本没有此人的任何记载,甚至也没有青城法师与任何军人的交往记录。
既然没有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轶事又是怎么传出来的呢?
不,那个人是一定存在的。王笙想到自己的梦境,梦境或许能作假,但青城法师的日记总不会作假,而这些馆藏的资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那个人的存在被刻意抹去了。
他骇然,竟没想过有这样的可能。他开始从青城的历史找起,由于青城地处西南边隅,一直不受中央的管制,在北洋时期曾被一金姓军阀给统治过一段时间。统治期间暴虐无常,时间也颇短,所以连具体时间与姓名也是模糊的,几段资料都说法不一。
王笙合上书,蓦地明白:并非记载不清,是有人抹掉了这段历史。这个人是谁……他只能想到一人:青城法师。
这是他的直觉。梦里那撕心裂肺的痛告诉自己,如果真的仅仅只是仇敌,想将此人了结,作为青城法师本人的自己断不会陷入那样的痛苦。加之那日记里最后的告白,他更难以相信这只是一个圣人智斗恶人的故事。
他想起顶楼的档案室里有一些旧时的报纸,青城法师圆寂于一九二八年春天,他决定从那之前的报纸入手。
在梦里他清晰记得,那人的行刑日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季,而青城近百年冬季唯一一次飞雪便是在一九二七年的冬天,也就是说,此人死后仅过了一个冬天,青城法师就圆寂了,年不过三十。
这个数字让他想到了自己,又想到幼年时算命僧的那一劫之说,忽然觉得无比地讽刺。
然而校图书馆的馆藏有限,他没有找到青城法师圆寂的那日,也没有找到有人被凌迟的那日,他只在一份一九二七年三月五日的报纸上停住了目光,报纸的角落发出一份新闻,讲的是城中一位名伶小凤楼两月前病死家中,其班主图谋钱财将其抛尸乱葬岗,而后被巡警逮捕真相大白的事情。而令人遗憾的是,警方并未找到小凤楼的尸首下落,一代佳人香消玉殒,无数戏迷与旧友前往他的故居哀悼。
新闻还附了图,是小凤楼生前男装打扮的照片,而正是那张照片让王笙的手不住地松开了报纸,一瞬间甚至停了心跳——
这位尸首无踪的戏子小凤楼,正是那自己有过两面之缘的奇怪青年。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走出图书馆时又是晚上。人间还是同样的人间,夜晚还是同样的夜晚,但王笙此人的心境已然完全不同了。
他发现那些庆祝千禧年的彩带与小灯不知何时已被人摘去,新的一千年才刚刚开始,人们就已经习惯。千年前,这个城市的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不管怎样,这里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滑稽戏码都是一样的。对这个世界,他曾感到无比地疏离;而后,想到那百年间飘荡的种种,被人所知的,不为人知的,他又感到唏嘘非常。
他依旧不相信鬼神,但他已经不再觉得陌生。他开始在想,自己降生到这所城市或者就是一段缘,当他低头,迈着步子走过这篇苍老的树林时,或许近百年前的自己也曾这样走过。
或许,他还会抬头,看到一个形容诡异的青年。
王笙看见了小凤楼。或者说,王笙的前方,站着那个与死去了几十年的名伶小凤楼长着一样面孔的青年。
王笙停驻了脚步,可他并不感到害怕。良久,他露出了勉强的笑意:你好,是你拾去了我的佛珠么?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肯定,但是他想不到第二个人。
青年点点头,他走上前,沉默不语地将手上的念珠交还给了王笙。王笙注视着他,他想到鬼是不会有影子的……但月光与路灯的交织下,他能看见青年脚下的影子。
但他即使没有触碰到对方的肢体,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腐朽与冰凉。奇怪的是他真的不怕,心中甚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柔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