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也大得多。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第七次崛起:本应称霸世界的明帝国(2)
如同门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横行一时一样,到了明朝,科举制度所造成的文官集团也形成了强大的群体,所以,为了对抗庞大的文官集团,皇帝就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这种特务组织,以便更直接地掌握信息,采取行动,打压文官集团,遏制潜在的各种危险。
明朝的另一股力量就是宦官力量。中国的宦官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黄金期”:汉朝、唐朝和明朝。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是明朝的四大宦官,虽然他们真正横行的时间加起来不过20年左右,这对有300年历史的明朝来说似乎不值一提,但这些宦官所产生的危害却是不小,他们在短时间内造成的裂缝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愈合过。
宦官在唐朝末期一度达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如同罗马帝国时期雇佣兵随意更换罗马皇帝一样,这些太监们也随意更换唐朝皇帝,唐宪宗、唐敬宗死于太监之手,唐穆宗、唐文宗及文宗其后的一大批皇帝都为太监所立。鉴于此,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让人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他儿子朱棣篡位之后,没过多久就给予身边“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他根本把他老爸的话当成耳旁风。
仁宣之后,明帝国的文官集团逐渐形成气候,尽管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但不管怎么改变行政组织结构,政府权力一定都会有一个落脚点,废除了宰相制度,内阁和六部就成了国家权力的主要载体,文官集团于是开始向内阁和六部进发,而皇帝的权威还是不可避免地有所衰弱。在景泰和天顺时期,文官集团基本上已经占据了内阁和六部,内阁不再是皇帝的私人参谋机构,而成了文官集团的阵地,于谦和李贤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到了弘治时期,皇帝的权威夸张点说已经只剩下威了,而权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宦官和文官手中,在正德皇帝的南巡问题,嘉靖的大礼义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这些事情上,皇帝都无法发挥出*的威力,强大的文官集团完全制约了皇帝的权力。万历皇帝曾有很多年不上朝的事,如果这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那帝国早就乱套了,而在明帝国时期,皇帝不上朝基本上就没什么事,帝国照常运转,只要皇宫里有个皇帝就行了,至于他干不干工作无所谓,因为政府的日常工作早已由文官集团负责起来,所以,一切照常。
无论皇帝还是文官集团,都是在履行政务,其权力之争也是管理权力之争,而宦官集团在任何帝国和朝代都没有起到过正面作用,他们所起的作用无一不是负面的,而且往往都是相当恶毒和残酷的,这与他们的畸形心理不无关系。明帝国并没有亡于万历,现在很多人自作聪明地认为明帝国早在万历年间就走向衰亡了,那还不如说是从仁宣时期就走向衰亡更准确一点,明帝国真正走向败亡是魏忠贤在最后时刻对文官集团进行了一次惨重的打击,结果是大大破坏了文官集团的稳定管理,这就如同大公司对中层管理人员采取了一次大裁撤,结果中间管理环节出现了大面积溃疡。至于明朝遭受寒冷天气,这个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天灾人祸差不多年年有,重大的灾难每个朝代也都有,但如果发生在盛世时期,灾难还不会导致帝国大厦的倾覆,因为强有力的政府运作会平息灾难,但如果发生在政府机构近乎瘫痪的年代,那就是雪上加霜了,明帝国也因此首先亡于内部李自成等农民暴动,之后再被吴三桂和东北满人接连打击,最终无法坚持下去。
第七章 第七次崛起:本应称霸世界的明帝国(3)
大明本应称霸世界
在明帝国之前,中国是世界的领导者,领先于世界,但在明帝国之后,中国成了落后者,最大的失误就是与全球化失之交臂。
明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既继承了也发展了,如果只是纵向比较,那么明帝国是不错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伟大的,但如果横向比较,明帝国就是一个分水岭了——在明帝国之前,中国是世界的领导者,领先于世界,但在明帝国之后,中国成了落后者,最大的失误就是与全球化失之交臂。可以肯定,明帝国如果在郑和之后继续执行海外贸易政策,或者只是任其自然发展,都会与西方接轨,这时明帝国与西方相比还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明帝国会因为这种强大的海外交流而得到跃升,甚至可能在中国率先引发资本主义革命,尽管我们无法得到印证,但至少合理的假设是一个参考,不能因为一句“历史不能假设”而否定一切。一个明显的正确假设就是,无论明帝国在郑和之后是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