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页)
所以他家的家丁,必须有非常的忠心非常的勇气才敢反抗。而这样的人,往往只是家丁中的极少数。大部分的,能逃则逃,不能的,只好筛糠一样地跪地求饶。
朝廷出动军队搜捕大臣,只是做最坏的打算,以防万一之举。一般情况下,是用不上的。君不见那戏台上,被皇帝降罪的官员,全家人一听到圣旨就慌忙跪下。别说反抗了,连怨言都不敢有一句,还要说“谢皇上隆恩”呢。
当然,以杨骏的跋扈嚣张,肯定是没这么乖的。我们要防,也就是防着杨骏狗急跳墙。
而杨济,多半只会伏地哭泣。
对于杨济,我是心存怜悯的,但也没打算放过他。不可能杀一批杨家人又放走一批。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杨济——我只能对不起他了。虽然我也不愿意这样,但谁叫他是杨家人呢。
思虑定后,便派人去跟汝南王联络。汝南王的反应在我的意料之内:非常非常的乐意,简直欢呼雀跃。
这些诸侯王,铲除杨家之心比我更烈。他们是司马家子孙,眼看自家的江山让一个外人作主,皇权名存实亡,早就咬碎了牙齿。对胆敢架空皇上、觊觎司马家江山的异己分子,自然是巴不得趁早赶尽杀绝。
即使不为了江山社稷,只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也希望尽早驱逐杨家,好自己掌握大权。
所以我的人跟汝南王一通气,他立即表示大力支持。说他家的兵马任由我调遣,想调多少就调多少,想什么时候调就什么时候调。
搞定了打手,这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了。
这期间,赵太妃的父亲赵浚致仕还京。他是个聪明人,一看情势不对,只在京城住了几天就带着赵老太君回了华阴老家。据说杨济偷偷把自己的两个小孙子混在赵家人中带回去了。
赵浚进宫跟皇上辞行的时候,皇上赏赐了他千两黄金万两白银,还单独赏赐了赵老太君一大堆东西。我自己也送了老人几样礼物。算是对先皇太后的养母有了交代。
他们走后,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要是到时候赵老太君还在杨府,惊了她老人家可就不好了。
万事俱备,似乎只欠东风了。
这个东风是什么呢?
就是罪名啊。
杨骏是朝廷一品大员,太傅,先皇钦点的辅政大臣,也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他同时又是小杨太后的父亲。
这样贵不可言的身份,这样的权臣世族,一度统治了整个晋国,把皇帝都架空成了傀儡。要铲除,没有天大的理由是不行的。
如果师出无名,即使成功灭掉了杨氏,最后也只会落得一个残害忠良的恶名。
什么理由是天大的理由,无论什么人犯了都要格杀勿论的?
只有一个,那就是,谋反!
任你功高盖世,名重天下。只要一与谋反沾上边,再红彤彤的名字也立即抹得黑漆漆的,从功臣、忠臣双料榜的榜首跌落到臭烘烘的黑名单上。
当然了,黑名单上的名字也还是有机会变红的:画一把大红叉。
要把杨骏从红榜移到黑榜上去,其实也简单,找人告发他就成了。
至于告发者嘛,现存的不就有两个?
前禁军统领孟观和李肇啊。
自从这两个家伙无端端地被杨骏从禁军统领的位置上赶下来,变成了洛阳下岗失业人员后,他们就成天结伴出入各大酒馆,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拍桌打椅,大骂杨骏。
弄得酒馆老板心惊胆战,生怕惹祸上身,每次都送瘟神一样把他们俩送出来——温柔点的老板是送,粗暴点的,就挥动扫帚开赶了。
你说他们俩做官被人赶,喝个酒也被人赶!那满腔的愤懑,冲天的怨气啊,直把这两人的眼睛整得跟兔子似的。
当我派出去的人在洛阳大街上寻找他们的时候,路人遥指:您家沿着马路找,只要看见有人被人从酒馆里赶出来,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那不用问,肯定就是那两位大爷了。
70。 血染洛阳城
元康元年,孟观、李肇向皇上告发杨骏谋反。
告发密函送到勤政殿的时候,皇上正在御书房和齐王、汝南王他们议事。
当听到杨骏要谋反弑君时,皇上呆呆地坐在龙椅上,半天没有吭声。
汝南王趁机代皇上拟诏,罢免杨骏官职,宣布全城戒严。同时令楚王兵据四城,协助京城守卫守好城门。又令东安公司马繇率八百将士讨伐杨骏。
当时杨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