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兵败青溪(第2/3 页)
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里应外合同时发难,侯景本事再大也撑不住。
无奈联军元帅柳仲礼受刺激之后性情大变,天天吃喝玩乐享受人生,绝口不提进攻二字,谁来劝都没用。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其他人也不敢擅自行动。
后来几个年轻的将领实在不能忍了,既然柳仲礼不下令,那咱们就去找皇上下旨。于是萧嗣派部下李朗潜入台城,去跟朝廷取得联系。
现在叛军主力都被侯景带到南边打架去了,台城的防守相对比较松懈,这就给了李朗可乘之机。他假装得罪主人萧嗣,挨了一顿鞭子之后跑到叛军那边诈降,号称是受了迫害过来避难的。叛军那边正是人手紧缺的时候,也没怀疑就把他留了下来。李朗混进叛军之后,找了个机会偷偷溜到台城下面,让守军把他拽上了城。
从李朗口中,台城里的人才第一次确认了外面援军的情况,朝廷内外高兴坏了,满城欢呼庆祝。萧衍当即把李朗升为直阁将军,让他回去催促众将赶紧出兵救驾,晚了就来不及了。
李朗不敢怠慢,趁着夜色又溜出台城,潜入钟山,之后在山里昼伏夜出兜大圈躲开叛军,走了好几天才回到援军大营,传达了朝廷的旨意。
有圣旨就好办,萧嗣、萧确、李迁仕、樊文皎、庄铁、羊鸦仁、柳敬礼等人也没跟柳仲礼打招呼,带着各自的兵马出其不意杀过秦淮河,突袭叛军的重要据点东府城(今南京市秦淮区通济门附近)。
其中庄铁就是之前投降侯景的那个历阳太守,他跟着侯景一路打进建康,本以为能轻松拿下台城,没想到羊侃守城太厉害,根本打不动,庄铁担心侯景失败,于是绕了一圈又投降了官军。后面关于他还有一些故事。
而柳敬礼是柳仲礼的弟弟,现在的职位是扶风太守,他也不太看得上柳仲礼的做法,因此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东府城的位置在秦淮以北,青溪以东,既是南梁扬州的治所,也是建康东南方向最重要的一个卫城。东府城是平地建城,规模不如石头城大,周长只有三里多,但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当初侯景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从南浦侯萧推手里抢下来,之后一直把这里当做囤积军粮的地方。
这段时间侯景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朱雀航跟石头城沿线,对东南方向的防守有些松懈,梁军多路并进,很轻松地就突破了秦淮河北岸的叛军防线,接着又推平了东府城外围的防御工事。
这一波作战非常成功,直接把东南方向的战线推进到秦淮北岸,同时也切断了东府城跟叛军主力之间的联系。众将安营扎寨之后,开始商讨下一步的策略,是集中兵力向东攻打东府城,还是向西去解台城之围。
这时候缺乏统一指挥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其他人都觉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应该把东府城彻底打下来再说,但李迁仕认为皇上和太子现在正望眼欲穿等援军过去,而且难得台城外面守备空虚,趁此机会先去解围才是正道。功高莫过于救驾,放着收益最高的事情不做,费劲巴力地去攻城,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眼看别人都不听他的,李迁仕自己武力值不够,又不敢单独出兵,便私下里撺掇樊文皎跟他一起走。樊文皎是个粗人,抗不住老同事一通忽悠,脑子一热就同意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迁仕、樊文皎,以及樊文皎的两个侄子樊毅和樊猛点齐五千精锐,脱离大部队独自向北进发。
之所以要向北走,是因为他们现在虽然过了秦淮,但跟建康都城之间还隔了一条青溪,要过去的话必须先过河。
青溪最早叫东渠,是建康都城东边一条人工开凿的南北走向的水道。当年建康初建的时候,因为西边有长江,北边有玄武湖,南边有秦淮河,只有东边是一片平地,无险可守,于是就开凿出一条水道作为要隘,取名为东渠,遇有战事的时候,就在东渠沿岸设置栅栏作为东侧的防线。
后来为了让建康城更符合四象之说,也就是东青龙、西白虎(石头山)、南朱雀(秦淮河,上有朱雀航)、北玄武(玄武湖),逐渐将东渠改称为青溪。
建成后的青溪规模很大,宽五丈、深八尺,回肠九曲,连绵十里,上面共建有七座桥,从南向北分别是青溪大桥、青溪中桥、募士桥、鸡鸣桥、尹桥、菰首桥和东门桥。
现在青溪西侧是叛军的地盘,先过河再北上会比较被动,所以李迁仕和樊文皎领兵沿着青溪东岸一路向北,打算从北边的菰首桥过河。菰首桥正对建康都城的建阳门,再往西不远就是台城,从这里插过去效率最高。
青溪东岸,尤其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