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英雄慷慨赴国殇(第2/3 页)
廷最终还是把关西的军政大权交给了萧宝寅,源子雍则等待进一步安排。
元徽回到朝廷后,终于办了件正事,向元诩和胡太后推荐源子雍去讨伐葛荣,说这个人能打,让他去肯定能行。
胡太后正愁无将可用,一见终于有人选了,非常高兴,马上任命源子雍为北讨大都督去讨伐葛荣救援信都。
源子雍受命,立刻整理队伍收拾行装,带着儿子元延伯赶赴洛阳,准备北上平叛。但是北魏连年内乱,现在军械物质都极度匮乏,出兵的准备工作折腾了两三个月才搞好。
结果源子雍这边还没出兵,北魏内部又出乱子了。
殷州和冀州的南侧是相州,过了相州再向西南四五百里就是首都洛阳。朝廷鉴于相州位置重要,在七月的时候派遣乐安王元鉴去把守,期望他能做好相州的守备工作。元鉴本身也是个没啥本事的人,当初元法僧叛乱的时候,元鉴曾经奉命出兵讨伐,结果被元法僧打得落花流水,单人独骑弃军而逃。奈何宗室亲王的身份就是好使,没多久元鉴又被重新启用,先被封为青州刺史,这次又被任命为相州刺史。
朝廷也不是不知道元氏诸王大部分都是笨蛋,但之所以还愿意用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尽管能力普遍不行,但忠诚度应该没问题,毕竟是维护家族自身的利益。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亲王能力不行反倒是好事,因为不会对皇权产生什么威胁,于是就出现了屡败屡用的怪现象。
谁知这个元鉴是个异类,不光能力不行,忠诚度也低得令人发指。当初元渊反叛还可以说是被迫害的无奈之举,元鉴则不知道是怎么个脑回路,刚到任没几天,看到北魏国内大乱,葛荣那边又发展得红红火火,居然直接举州投降葛荣了。
于是源子雍的第一个任务变成了去打相州,平定元鉴的叛乱。
此时源子雍的部队已经准备停当,接收到新的任务,立刻帅众向相州的治所邺城进发。
元鉴听说朝廷大军过来了,他没怎么听闻源子雍的名声,所以也没太当回事,派他的弟弟元斌之领兵在路上截击。
八月,源子雍大军行至汤阴,暂时安营下寨。元斌之以为有机可乘,遂率军夜袭。源子雍久经沙场,岂能这么简单就被暗算。他设下伏兵,将元彬之的偷袭部队包了饺子,元彬之本人侥幸逃出,一路拼死跑回邺城。源子雍趁机跟进,兵临邺城城下。
元鉴见元彬之大败而归,痛骂他一顿,派他赶紧去葛荣那里搬救兵。
元彬之刚走没多久,另外两路讨伐元鉴叛乱的部队也抵达邺城,一路是裴衍的部队,一路是李崇之子李神轨的部队。三军会合,将邺城围得水泄不通。
元鉴哪见过这样的阵势,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面对源子雍的大军,元鉴基本没有还手之力,没几天邺城就被攻陷,元鉴被杀,传首洛阳。当时葛荣正在全力攻打信都,没精力分兵救援,后来听闻邺城已被官军占领,也就不再理会。
朝廷一见源子雍果然厉害,这么轻松就平定了相州叛乱,马上把源子雍升为镇东将军,改封阳平县开国公,食邑两千五百户。裴衍则被升为假镇北将军,封临汝县开国功,食邑一千五百户。李神轨现在是胡太后的宠臣,这次出来只是刷个履历镀镀金,不在乎这些封赏,直接回朝复命,源子雍和裴衍则继续留在邺城,休整队伍准备讨伐葛荣。
但元鉴这么一耽误,信都那边已经坚持不住了。信都自春天被围,直到冬天都没有等到救兵,内部粮草断绝,兵众力尽,终于在十一月的时候被葛荣攻陷。冀州刺史元孚、元孚的哥哥防城都督元佑等人均被俘虏。葛荣入城之后,为笼络部下,将城内百姓全部驱逐出去,空出房屋让叛军居住。冀州百姓无处避寒,冻死者十之六七。
葛荣想昭显自己跟其他叛军首领不一样,并非滥杀无辜之人,于是没有直接处死元孚兄弟,而是召集手下将士开了个公判大会,一起讨论处置方法。元孚和元佑也算是有骨气人,争先把守城拒降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其他被俘的都督潘绍等数百人,则纷纷请求以身代元孚受死。葛荣见状,对手下众将感叹道,这些都是北魏的忠臣义士啊,你们要多跟这些人学学。于是将众人关押起来,一个也没有杀。
信都失守之后,胡太后坐不住了,即刻任命源子雍为冀州刺史,北上收复失地。
胡太后这招颇为不厚道,治所都没了,这个冀州刺史明显是个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就看你源子雍的本事了。
源子雍没有出兵。他这么做并非害怕葛荣,而是基于更理智的战略考虑。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