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页)
产业,这些产业虽然看上去规模可能与水电、旅游等产业无法相比,但是它与山区农民息息相关。发展起来可以直接让山民们收益。我曾经在荆南省郎州地区乡镇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山区百姓们的情况了解一二,我知道,山区的百姓除了靠天吃饭,经济来源是相当困难的。能多一个来钱的途径,对于这些山区百姓而言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说到这里苏望的语气变得有点凝重了,似乎又想起在麻水镇工作的那段时间。
苏望话落音,会场里一时陷入了寂静,不过没过半分钟,常乐民率先鼓掌,接着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待到掌声平息,常乐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惭愧啊,但是我又感到庆幸。惭愧的是我们只盯着眼前,没有往深处想,没有往远处想。庆幸地是我们请来了研究中心的同志们为我们把脉,否则我们就会错失良机。苏望同志说的好,闭mén造车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把眼光放远,多听取别人的意见。苏望同志的话都记录好了吗?”旁边负责记录的秘书连忙点点头,常乐民又继续说道:“我们会就苏望同志以及其他专家的发言进行深入讨论,完善我们的经济规划和部署。在此,我要向研究中心的同志们,向苏望同志表示感谢。”
掌声再一次响起,胡副处长脸上泛起了红光,其他专家的脸上也满是喜悦和自得。
待到会议过后,常乐民特意把苏望留下来,想与他单独聊一下。
“小苏,我看你还有话要说。”常乐民看着苏望道。
苏望心里斟酌了一下,点了点头,“常副省长,我觉得黔中省除了jiāo通建设这个基础工作要做好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工作不能疏忽。“
“哦,那个基础工作?“
“教育。”苏望斩钉截铁地说道,“常副省长,我老家是郎州,曾经有些同学来自黔中省东部地区的县。他们在我们那里读完高中之后就回黔中参加高考。听他们说,只要在我们郎州地区认认真真读完高中,只要发挥正常,就算是中等成绩在黔中考个本科也不是什么问题。”
常乐民脸sè变了一下,却没有开口说话,继续听苏望往下讲,“常副省长,山区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一点我在郎州工作时就深有体会。黔中省的山区比郎州更多,环境更差,所以我能想象到他们读书的艰辛和辍学率有多高。”
“常副省长,黔中省缺的不是资源,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缺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研发科技人员,更需要大批的技工。黔中省有良好的基础,众多军转民的工厂有不错的基础,可不管是自身发展还是引入外资合作,需要补充更多的技术工人。这一点是一个地区发展和招商的软实力基础。常副省长,你能想象到时让这些工厂或合资企业去其它省市招人过来吗?如果这样,这些工厂能发展吗?那些投资者愿意来黔中省投资吗?”
“从另一方面,就算黔中省经济发展起来,所需的人力也是有限的。受环境所限,很多黔中男nv青年还是要出去打工。如果他们只是初中,甚至只是小学毕业,你能想象他们在东部沿海地区找到什么工作?他们能挣到多少钱?”
听了苏望的话,常乐民的脸sè不由变得肃穆起来,他低头想了一会才抬头问道:“小苏同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常副省长,我个人觉得合适的教育体系应该是金字塔似的,能上大学的人只有那么多,最重要的应该是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除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黔中省其实还有一个优势。这里有众多的三线厂,而它附属的技校也相对比较多。如果整合好,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有针对xìng进行技能培训,不仅可以为黔中省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能让出mén打工的黔中青年们多了一份依持。”
常乐民坐在那里默然了好一会,这才站起身握着苏望的手,神情凝重地说道:“小苏同志,非常感谢你希望你这段时间在黔中各地多看看,多为我们出些好主意,提出更多中肯可行的意见。”
雾山县是黔中省中部山区的一个县,它位于八百里苗岭的中部,境内多云雾缭绕的山峰。苏望坐在面包车里,看着雾山县城街道两边熙熙攘攘的人流。雾山县跟很多小县城一样,国道或省道穿城而过,一到赶集的时候就跟麻水镇情况差不多,车辆只能蜗行了。
车子刚开一会,突然停下彻底不动了。随行的省政fǔ秘书二处的吴会志副处长拍了拍前面的司机道:“小王,去前面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