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遵照英军统帅格兰特的命令,焚烧行宫以前,所有抢劫的物品都用拍卖法售出。所售出的款项作为奖金,依照品级等次分发给军队。绸缎大多为英国印度籍士兵所掳掠,他们用大车将东西运走,并在其军营中摆起摊儿来,公然出售这些刚刚盗掠的赃物。开始卖2元钱1匹,但不久就提高价码,从10元到20元,高低不等。这些皇家丝织品千般百种,或绸或缎,或一色,或织有花纹,白色、蓝色、黄色、紫色、石青、古铜色等等不一,都待价而沽。整个兵营俨然成了交易市场。倘若有意买的话,只须花8个先令和4个银元就能买到15码或20码丝绸布料。这些强盗们都在为他们的妻子或兄弟、姊妹们抢购廉价品,一派嘈杂混乱,乌烟瘴气。
“我们的拍卖继续两天之久。乃是一切到场的人们快乐的源泉——人们时常为着毫无价值的物品相互竞争,竟至给予极高的价值,简直高得出奇,惹人发笑。若将这件物品白送他们,很少的人愿意费神取走了。有些人喜爱抢劫,军队很感激他们出力,才得到一大部分现在售卖的物品。时常在拍卖中出现,当他们决心欲得的恩物,任人出价的时候,就面带愁容;凝神倾听,因为他们原已不费分文,白白取得,现在不甘心比提出的高价还出一个更高的数目。许多皮衣都售卖出去,得到很大价钱,因为天气日渐寒冷……所以一切厚暖衣服,都风靡一时,价格骤高了。”(《1860年北中国战争叙事》)
侵略者在疯狂劫掠、破坏之后,为了销赃灭迹,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决定将“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英国政府首相帕麦斯顿批准了烧毁圆明园的暴行,并对此表示“衷心的高兴”。
大规模的焚烧分两次,第一次是10月6日到9日,主要焚烧圆明三园。士兵按军令指示“奔赴”焚烧地点。从圆明园的大门前,山边树林浓密的山壑处,遍处散布的鳞次栉比的建筑物,连绵不绝地循着山冈伸展开去。一声令下,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林中升腾起来。顷刻间,几十处地方都冒出缕缕浓烟,不久,浓烟火焰爆发出来,烟青云黑,遮天蔽日。所有宫殿、庙宇等建筑及其历代收藏都被付之一炬,灰飞烟灭。就连亲自参与焚烧犯罪的士兵也承认:“世上惟一无二的建筑从此不能重睹,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了。”
同时,另一支骑兵将园外建筑也都一齐放火烧毁。最后,驻扎在正大光明殿内的士兵接到命令:即刻整队并回北京,将该殿也一并烧毁。
第二次大焚烧是在10月18日至19日。这次除焚烧圆明园外,主要焚烧了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等处的殿阁建筑。
流失国宝寻踪
自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焚毁后,圆明园旧有的陈设、收藏和稀世珍宝现存国内的已不多,大量的瑰宝流落国外。其中最集中的流散地就是英国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其他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博物馆也都藏有圆明园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有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书画,清朝皇帝的御玺,以及玉如意、时钟、金塔、金钟、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的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玛瑙、琥珀、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此外,还有从外国进贡来的贡品和无数的金银珠宝。
1860年圆明园劫毁后,英军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部分被拍卖。献给女王的圆明园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馆,其中就有国宝级的珍品。我国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绘制的《女史箴图》,乃我国古代卷轴画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去后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件当年和坤窃取圆明园的一个长3尺、高2尺的白玉马,和坤被抄家时抄出,置于圆明园中,1860年被联军掠去,也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另外该馆还有圆明园中原藏的商、周著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玉如意、时钟、金塔、金钟、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的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琥珀、玛瑙、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
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欧也妮皇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是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皇后,欧也妮皇后将送给她的圆明园文物汇集在一起,在枫丹白露皮埃尔大厦旧址底层建造了中现存大英博物馆的《花鸟图》国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存放起来。
在该馆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