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部作品。影片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描述了美国传奇喜剧艺人安迪·考夫曼的生命故事。考夫曼被人们誉为是“一个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一个角力运动家,一个喜剧演员,一个民谣歌手……”他于1984年死于肺癌。年仅35岁。在拍这部戏的12个月期间,金·凯瑞完全成了考夫曼的化身。从电影开拍起,他不准别人叫他本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叫他安迪,并亲自拜会考夫曼的父母。影片上映之后,连考夫曼的父母都啧啧称奇地说:“我们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又再度复活了!”
《恐怖分子》是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第一部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作品,也是《楚门的世界》的同类影片,它先后荣获1987年英国国家电影奖、毕沙洛影展最佳导演奖、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影片以医生李立中由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到最后家庭破裂为主线,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展现了人由脆弱到达极限直至崩溃的完整过程。这部电影运用线索追踪式的叙事手法,在故事的发展当中加进了非常强的悬念感,随着悬念的不断解除,人生的软弱被逼到人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是继续软弱下去?还是向软弱发出反抗?成为主人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四十六、搏击俱乐部
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
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
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1999年出品
导 演:大卫·芬奇
主 演:布拉德·皮特 爱德华·诺顿 海伦娜·邦威·卡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另类电影的巅峰之作
在影片《搏击俱乐部》里,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认为自己是失掉了人性和感觉的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无能为力,于是他们认为恢复个性观念的惟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对于这些参加“搏击俱乐部”的人来讲,“俱乐部”取代了宗教与疾病治疗团体所起的慰藉寄托与释压作用,搏击是对精力、压抑、无由来的恐惧的发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集体之内忘却孤独并找回男性尊严,于是他们对搏击表现出了宗教般的狂想……
《搏击俱乐部》既有对现代人精神与心理的真诚关注,又延续了以暴力反抗旧有价值体制束缚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部揭示“人性本恶”的影片,其中对叛逆和革命的张扬既是一种煽动也是一种警醒,然而让影片具有深层社会意义的是,它揭示黑暗正是为了抵挡黑暗,与以往的社会片相比,影片的主题更开放,更放松,更具有时代感。总之,影片自身所带有的一种不可言传的魔幻性与自我消解意味使它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本片导演 大卫·芬奇
显然电影反映了我们生存的目的,一些好与坏的事情。问题是艺术与生命,两者当中存有象征意义,我们处在暴力之中,不由你逃避。此片并不单讲暴力,不是打人那样简单,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种连接,一个方向和一些感觉。
——本片主演 布拉德·皮特
看电影其实就是在黑暗中窥视。大卫·芬奇能够把我们给嘲弄了,说明他很善于把握人的心理。有谁不喜欢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呢?影片中所描述的失眠、无聊、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能从别人的眼里发现自己正常或者不正常。但尽管受了大卫的嘲弄,在影片结束之时我们仍可大松一口气——毕竟自己还没分裂出去,还过了一把窥视的瘾。
——网友 阿榕
《搏击俱乐部》中现实的暴力描写以及含糊的叙述方式使评论界对它毁誉参半,但我认为不能因为它表现手段的反叛而否定它主题存在的价值,毕竟,影片中所表现的“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网友 tysor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充满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再加上患有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