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以学文”。过去叫“百善孝为首”,“孝”最重要。
什么是“孝”?
孔子说:“无违”。爹妈说什么,您都不要违背爹妈的意志,这就是“孝”。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活着的时候,我好好地拿礼照顾他们;父母去世了,我按照礼仪安葬他们,祭祀的时候,一点不敢怠慢,好好记住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
最应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端午节、什么皮影戏……我看:以“孝治天下”,应是中华民族最应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有内外十六座城门,现在就剩下了前门和德胜门。我还记得小时候拆城墙。没拆多少年,这么美的东西没有了。就像“孝”的思想,现在也淡漠了。我们说“孝”这个东西,要重新把它捡起来,忠于祖国,孝敬父母。
父母病的时候,谁去伸出手来保护他们呢?只有我们。这些好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当父母变成孩子的时候
《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童话故事,讲述了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有些年轻的朋友,可能还没体会到孝敬父母。你记得小时候生病的时候,母亲把你背在身上,到医院里去吗!那个时候,我们总是问一句话:“妈妈,我这病会好吗?”妈妈总会说:“放心,孩子,你的病一定会好!”可是现在情形反过来了,当你推着母亲到医院,母亲问你的时候,你怎么回答?我妈八十岁,有一次心脏病犯了,我带她到医院里去做CT。我推着车子往CT室走,母亲的嘴就在这儿一张一合,很紧张。她那意思是说:“我这病能好吗?”这时候情况变了,母亲变成孩子了,这个时候我说:“妈,您的病一定会好的。”要知道,当父母变成孩子的时候,保护他们的那只手在哪儿呢?那就是我们的这只手。
第一种高贵:孝顺为本(2)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首。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恩重情深。那么在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里,作为子女,是怎样孝敬和回报父母的呢?
死去的母亲被儿子呵护
《二十四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叫《闻雷泣坟》。
“裒,事母至孝,母在日,性怕雷,既卒,葬山林,凡遇雷雨,裒即奔至坟地,拜跪泣告:儿在此,母勿惧!”
《闻雷泣坟》里的主人公叫王裒,是山东人。魏晋时代的人。王裒,博学多能,他的父亲从小被别人杀害,他隐居在山村里教书,相当于现在的山村小学教员。他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天上一打雷,狂风大作的时候,村里人就感到吃惊——怎么老有一个黑影“噌”的一下就上山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每到打雷下雨,就有黑影往山上跑。当地的人就害怕,说这是不是闹鬼了,就赶快上“警察”那儿报案。
(魏晋时代有警察吗?理论上讲,世界最早的警察是1829年罗伯特·比尔建立的“伦敦大都市警察”。那么说,魏晋时代可能没有警察,但实际上是有的,我们国家很早就有警察。现在有人说,最早的派出所所长是刘邦,十里设亭,就是每十里设一个派出所,叫“亭”。最早的警察之父是谁啊?是关羽,这是外国人研究的,关羽应该是“警察之父”,当然这事我们没考证)
“警察”就上山了。到山上一看:一片坟地,坟地前边跪着一个小青年,二十多岁。跪在坟地前喃喃自语,说的就是这句话:“儿在此,母勿惧”。
这个王裒,一下雨一刮风一打雷,就跑到山上。为什么呢?王裒从小没有爹,妈把他养大。母亲和儿子十指连心,王裒长大以后,没来得及孝敬母亲,母亲就走了。母亲有一个弱点,就是怕打雷。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害怕打雷,所以,一到了打雷下雨的时候,王裒就上山,跪在母亲的坟墓前说:“儿在此,母勿惧!”意思是说“妈你别害怕,儿子在你身边。”
忠臣孝子
忠和孝是连在一起的。古代人说忠孝节义,大孝必是大忠。中国古代有好多孝子,大家都知道的岳飞,跪在地上,母亲在他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北京有一条路,就叫张自忠路。抗战的时候,张自忠,三星上将,他是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牺牲的最高级的将领。张自忠遇到日本鬼子,肉搏而死。张自忠大将军,每天下班一到家什么不干,先到母亲那儿说:“妈,儿子回来了。”给母亲捶捶背,“妈你想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