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仙侠小说 > 庆余年2第二季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 > 第六章 他乡遇故知

第六章 他乡遇故知(第1/2 页)

目录
最新仙侠小说小说: 九剑歌妖孽二狗子坠魔之链修仙王家渡劫?渡什么劫?我修天罚的!复仇之路:时间长河内重活一世带着十岁师傅重修仙途修仙:从福地洞天开始疯法师的异世人生异医人心魂破魔传奇鼠鼠我啊只是小妖怪修仙:我靠熟练度谁让他们修仙的!武辰涅盘我在鬼界当活阎王魔藤之似锦天妃洪荒:女娲恶尸,忽悠娲皇立人道修仙从加入合欢宗开始凡人小修归乡录

躺在香喷喷的床上,手指下意识地在光滑的绸面上抚摸,范闲还在消化先前父亲所说的话。虽然他知道来京都后一定会碰见一些麻烦的事情,但确实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麻烦。 他刚才离开前本来准备问一下父亲,四年前柳氏派人来毒杀自己的事情,但转念一想,高门大族里的肮脏事,或许有很多都隐藏在那种脂粉之下,自己如果想要强行撕开,那也没有什么用处。毕竟在先前的交谈中,他能感觉到这位初次见面的父亲,对自己犹有几分真感情。 看来当初将自己送往澹州,是因为害死母亲的仇人还在京都的关系。 想到这里,他的唇角浮起一丝苦笑——自己真的要和那个病重的女子结婚?此时看来,倒是自己在对那姓林的小姑娘用诡计心思。 好象真是一个很可怜的小姑娘。 他决定找机会去看看那位林家小姐,做了这个决定,他的目光复又落在随意搁在墙角的那个狭长的箱子上,有些好奇,那把钥匙会在什么地方。 真气缓缓流淌,因为旅途而停止了数十天的修练,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在进入冥想前的那一刻,范闲想到初初见面的父亲,心中涌起无数的疑问。 当范闲第一次在京都范宅里辗转反侧时,司南伯范建也在书房里发呆。这是十六年来,他第一次看见范闲,看到那张干净漂亮的脸庞,范建陷入某种回忆之中,久久无法自拔,嘴里喃喃道:“小叶子,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果然和你当年一样,年纪小小,却像是知道所有的事情……陈萍萍还是反对他来京都,所以我趁他休假的时候,把闲儿唤回京都,有人保证过,叶家的产业一定能回到他的手里……” 灯光耀在中年人肃正的面容上,他轻声说道:“放心吧,在庆国之内,还没有谁敢伤害他。” ———————————————————— 天光透过云影铺洒而下,时亮时黯,道路两旁的老树抽出新枝,在风中轻轻摇晃。已是暮春时节,山脚湖泊里小荷初展容颜,碧嫩一片。 范府的马车在道路上缓缓前行,前后跟随着护卫,看上去颇有几分声势。 车厢里却很是安静,范闲半闭着眼睛,若若正小心地剥去枇杷的薄皮,然后将微微酸甜的果肉送到哥哥唇边。 范闲张开嘴,一口吞下,酸的他连忙咽了几口口水。 范思辙满脸不可思议、惊恐地望着这一幕——自己这位十五岁的姐姐,棋琴书画无一不精,在京都上层社会中大有才名,一向眼高于顶,如冰山不化,让无数才子贵人哀声叹气——居然……居然会如此小意服侍那个叫范闲的家伙,居然会亲手剥枇杷给他吃! 范若若根本不知道自己望着兄长满脸崇拜的神色,已经一丝不漏地落在了弟弟的眼中。她只是下意识里想让兄长舒服一些,因为她认为兄长这十几年来澹州边地,想来是很吃了些苦的,这次好不容易入京,却马上要娶那位林家小姐——在小姑娘眼中,这世上原是没有哪家女子是能真正配得上自己哥哥的,更何况林小姐如今身体又是那般模样。 虽然如今在京都里,范家大小姐的才名早已远播四方,但在她自己心中,自己还是那个在澹州别府,听鬼故事的小丫头。只有她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哥哥胸腹中自有万篇诗书,至于信中托辞的什么曹公、苏翁……范若若想到这里,微微一笑,看着面前的哥哥,心想明明你才气纵横,为什么却不肯让自己告诉别人呢? 范闲也很享受兄妹温暖的感觉,半闭着眼睛,也知道妹妹早就猜出石头记之类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只是在思考另外一些问题。 京都范府的情形与自己入京前的预料有所出入,至少柳氏看来从四年前那件事情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教训,所以现在很安份。而那个传闻中异常蛮横的纨绔弟弟,似乎也很服若若的管教,也没有让自己特别受不了的地方。 家庭还是蛮幸福的嘛。 …… …… 范思辙此时好奇地看着范闲的脸,他承认这个异母兄长比自己要长的好看许多,但是他心里依然强烈地认为,范家,只有自己才是正牌的少爷,面前这位,只是个外人罢了。 可是想到自己的姐姐,那位一向清淡如菊的姐姐,自己一向无比佩服的姐姐居然如此崇拜范闲,范思辙有些纳闷,心想,莫非这个叫范闲的,真的有很了不起的地方? “这条街上还没有人敢惹我。”骄傲的范思辙看着面前这个比自己大四岁的家伙,傲气十足说道:“你才来京里,我带着你玩两天。” 范闲懒懒地半靠在软软的垫子上,听见这话噗哧一声笑了出来。他本来是想让妹妹带着自己去看看京都的风光,怎么也料不到,范思辙这个“弟弟”居然不请自到,而且非要赖在马车上。 “喂,我说小家伙,为什么一定要跟着我们。”他问范思辙。 范思辙嚷嚷道:“别叫什么小家伙,我才是范家的正牌少爷。” 范闲奇道:“你不觉得你这么叫嚷,会显得自己很没水

目录
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