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页)
石桩上也凿有方洞,这样上下一固定,转动石磙碾米时,圆圆的磙心轴就不会连轴转了。碾盘靠边沿的地方,留出半尺来宽,凿上人字纹,挡着碾的东西不掉下来。里面走碾磙的地方凹进去半指深,锻有花纹。靠磙心轴的碾膛处要高出凹面,好下谷子。
套碾不算重活儿,轧红薯干儿只要晒得焦,放上去转几圈儿就碎了,碎成手指肚大小,能下磨眼就行。直接轧成的面,比在磨上磨的好吃,搅面汤喝着光,蒸馍又甜又暄,光光的馍皮下起一层虚泡儿。碾小米是论糙儿的,上面续着,下边收着,下完一糙儿簸去糠倒筐子里,谷子续完了,靠碾膛留下半尺宽空白,再续第二糙儿。三糙儿以后,抓一把吹吹,吹出来的净是黄澄澄的米粒儿。碾大米碾麦仁都不论糙儿,只管下着收着续着,碾到米净糠脱为止。卖米户碾米,一碾就是几百斤,碾盘一圈儿围上茓子,还要在碾道外支三根立柱,吊起个簸箕柳编的“流斗”,斗下有下谷子的小洞,对准碾磙心偏外半尺远的地方,谷子从流斗里下来,很均匀,没有空碾的时候,碾出的米就不会有破的。卖米户套碾不用簸箕簸,用的是手摇的鼓风机。碾豌豆不叫碾叫轧,晒焦了上去碾几圈儿,轧出豌豆瓣儿,簸去皮子,揣上面蒸豌豆糕,香,有嚼头儿。豌豆喂牲口,不在碾上轧,拿磨上拉成糁儿才行。碾不沉,空着十来岁的小孩儿都能推动,一推呼隆隆响,像远方传来的雷声。大人不许小孩子推空碾,说推空碾会变成聋子。
水磨
粉屋和牛屋羊圈在一起,那是拐尺形的十多间草房。
北屋五间,西边三间喂牛,靠西墙是间草屋,盛铡好的草;中间靠北墙有张坯凳床,很高,掌鞭的坐在上面一伸手就能摸着房坡上的高粱秆儿里子了。东屋南北支着两个花岗岩牛槽,门后一口大料缸,缸里放有一个拌草棍,一个带把儿的料勺儿。拌草棍不知使了多少年,手搦的地方又光又亮,莹然如玉。
紧挨牛屋东边山墙搭山墙的两间是粉房,东间支一盘水磨,磨头上面悬着吊盆,盆里盛着清水。盆底凿一个水眼,水眼中塞着“淋水”,“淋水”是用一节高粱莛子做的,从一头将篾子一根一根劈成韭菜叶宽,再把中间的穰子掐一半留一半,然后将劈好的篾子拿线扎成一束,从盆子里穿下来,水大了往下紧紧,水小了向上提提。水磨和磨面的旱磨不同,水磨上扇比下扇厚,旱磨下扇比上扇厚。磨上的锻纹基本相同,只是水磨上的纹不起尖,是平的,旱磨起尖,纹深些。旱磨不留唇,纹路豁开,粮食一遍一遍磨下来,流成一堆一堆的,让磨面人收下来放箩里筛;水磨留唇,边缘处有一韭叶宽不锻开,所磨的东西连片漫下,流进浆槽,再顺着勺形槽口流到桶里。
父亲当了多年粉匠,白围裙一系,一手提着浆桶,一手拿着撇瓢,一会儿续水,一会儿捺浆罗,不住声地唱着曲子戏,真是神仙一般。磨红薯粉,用红薯干儿,先泡透,赶在头天晚上放木槽子里剁碎。磨红薯不用泡,剁成能下磨眼的小疙瘩就行。两大桶浆出一个十多斤重的大粉坨,一天下来出两个三个粉坨不等。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18)
粉屋靠西墙根儿一溜栽着三口大缸,多半截埋在地下。过浆用的一个下粗上细的拱肚木桶,大口在下,护一圈儿粗棉布,中间蒙一层罗纱。里面是一个海碗大的木头捺子,带把儿,有点像通水管的橡皮拔子。这套家什放在缸盖上那个竹批儿或木片做的箅子上,倒一桶浆进去,加点水使劲捺,捺一会儿再加点水,捺到只剩渣为止。加水的同时要加二浆,行话称之为传二浆,就像点豆腐的卤,不传二浆粉面不会下沉。两桶浆捺完,拿开捺罗和箅子,等一小会儿,粉子澄下去,再用白铁撇瓢把上面的水撇出来,这是大浆,可以喂牲口,倒沤坑里能沤出最肥的粪。传浆一般不用大浆,大浆暴,冬天气温太低时才用,点水滴冻,传二浆就不够劲了。二浆打成的凉粉黑虽黑,吃起来筋,如果不传浆,磨出的纯粉雪白,可打凉粉到嘴里就酥了,寡淡无味儿。捺过头遍儿撇了水之后,上面浮着一层粗捺罗没滤净的细渣,挖出来传上水再过细捺罗。过完细捺罗,大粉缸的表面还漂有一层黑粉汤,这就是二浆了。磨卖粉凉的粉,得把这二浆留下来,与下面的白粉搅匀,不能撇。下粉条要好色气,必须撇干净。
开粉房一般不挣钱,一年下来还得赔进去一布袋绿豆。开粉房的赚头是喂牲口、养猪,沤粪上地。
旱磨
“小白鸡儿,叨磨盘儿,
一叨叨出来八分钱儿。
又灌油,又称盐儿
又娶媳妇又过年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