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页)
滑。曲曲弯弯的小路,蛇一样僵卧在田野里,影影绰绰看不清。一阵大风把我推出好远,我只好踩着冻成冰碴儿的麦苗儿眯着眼往前走。脸冻木了,露在头巾外面的头发结了一层冰。过水渠的时候,扑通一声摔在渠底的冰上,厚厚的冰层被我砸得“嗡嗡”响,喉咙一紧,汗毛直立,我也顾不得哭,手脚并用,使尽浑身的力气爬了上去。心想要是有只兔子就好了,可四周除了风雪还是风雪……我想哭,可哭声被风雪堵住了。小小的我是那样孤单,被亲人遗弃在冰天雪地的旷野上,伤心又绝望。
抓完药往回走的时候,风住了,雪也停了,野地里清莹一片。空气吸在鼻子里还很痛,我的心情却舒畅起来。踩着冰雪,铿铿嚓嚓一溜小跑,仿佛盖在大地上的那层冰壳儿都被我踩动了。走到坝子上的时候,遇见了那棵孤零零的楝树,被冰包裹着的树杈上,脸盆大的鸟窝儿还在,鸟儿却不知道哪里去了。春天的时候,我曾经看见两只刚出壳儿的小鸟儿伸长脖子等着老鸟儿喂食儿。
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41)
一转眼,祖母去世快二十年了,早在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就不再记恨她情急之中说的狠话,可那个寒冷彻骨的早晨却永久地留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消磨不去的疤痕。
废瓜园
通往瓜园的路在上圳儿地和下圳儿地之间,是一边一犁卷起来的,常常被旺长的庄稼挤住,想要找到它,得先找到那处茎肥叶大的庄稼,中间隐隐约约有条缝,用手分开一准是。
我说的废瓜园,当然不是菜耙子搂过木榔头打,埋一层熟黑豆再撒一层碎芝麻饼,又堆雪又浇水,柳树发青瓜子下田的那片春地,也不是麦草瓜垫子竖一地,白天夜里都有人看守的那片禁地,我说的是黄瓜、菜瓜、甜瓜都罢了园,只剩空瓜秧子和草一起疯长的那片宝地。
人们忙着锄地忙着种秋,早把这片被遛瓜孩子踩得半死不活的瓜秧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下地割草的时候,我差不多每天都往那儿拐一趟,幸运的话,会在乱麻一样的瓜秧子里找到鸡蛋大拳头大的青瓜蛋子。等不到断苦,就宝贝似的摘下来,蹭蹭毛儿,啃车轴。要是连着下两场雨,草们肥嫩嫩地长上来,瓜园自然就成了我的秘密乐园。
瓜秧子返省过来,翻个身儿摆正了姿势,伸开白生生的脚爪儿,撑着地,抬起卷须胡子,挠挠风,挠挠明晃晃的阳光,只要嗅不到寒冷的气息,就趴地上憋着劲儿再长一气儿。大多时候这只是它们的错觉,开花儿坐胎儿空欢喜,等不到成形,腾茬儿犁地的牛铃就响过来了。赶得及的只有长豆角,瓜匠在瓜园边隔三差五点几埯儿豆角,是为了自己吃。瓜罢园了,瓜庵拆了,瓜匠回家去了,豆角自然就没主儿了。豆角的藤比瓜蔓硬实,龙头抬起两尺高,草再多也埋不住。豆角儿甩下来,经风就长。长到半尺多,落在草窝儿里,只要轻轻捏着龙头一拎,扑棱棱,一对儿,两对儿,青嫩翠绿的豆角被带了出来。若是几天没去,能摘到好大好大一把。吃芝麻饼长大的豆角,味道真好。
春节前的一个午后,我走出种植黄瓜和笋瓜的大棚,深呼吸,把肺里那团水蒙蒙白雾状的浊气吐出来。青青的麦苗绿向蓝天,村庄连绵,光阴重叠,不觉中,就重逢了那个废瓜园。废瓜园里有风有露水,有没被塑料薄膜过滤的阳光,有疯长的杂草,也有乱飞乱溅的甲壳虫和蚂蚱。废瓜园就在我的手边,在我的心里,它与我的生命共存。
红薯的味道
超市里卖红薯面窝头儿,买者多是吃腻了各种“糕”、“派”、“卷儿”的人。食品城的货架上,摆着红薯制成的“脯”,对于分不清空心菜和红薯秧的都市人来说,这叫尝鲜,叫换胃口。
1958年红薯怎样做成“百样饭”,我不记得,只有不多的几种吃法儿至今回味起来还口舌生津:小时候儿吃得最多的,是圈在高粱秆箔里的红薯干儿,上一晌学或是下地回来,伸手抓几片,咔嚓咔嚓一顿大嚼,春红薯干儿甜得厚道,麦茬红薯干儿甜得薄脆。红心红薯生吃,洗干净不用刀削,抠掉皮儿,喀嘣咬一口,脆甜。麦快熟的时节,窖藏一冬的红薯糖化了,砍成块儿丢锅里,甜透一锅汤。扣着锅盖蒸,蒸汤水会变成糖稀。不怕烫抓起一个来,剥开皮儿,丝丝楞楞,浮一层黏黏的糖胶,舌尖舔舔,一直甜到喉咙眼里。若是蒸熟切成干儿晒晒,咬起来驴皮一样筋拽,一小块够你嚼半天。不过只有心里得闲又有兴致的女人,才会晒出一篮半筐这样的果脯,让孩子们闲嗑牙。
还有一个与红薯相关的细节,是1960年春上,我和祖母一起,在县城的小饭铺里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