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页)
陈一遇考取了在春市的华国医科大学; 在专业中全国排名第一; 两人都在春市念书; 双方家人也都很满意; 虽然学业重要但两人的感情更重要啊。
经过了这长达十年的动乱,他们都知道了什么都会变,只有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学业事业以后还可以有; 但错失的感情以后就只能追忆了。
因为这一年的高考安排在了冬日; 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开学也与惯例不同,是春季就开学; 苏怡莹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 还没从这个喜讯中回过神,就开始为自己的档案和户籍开始忙活了。
下乡插队的知青们; 不管原来的户口档案在哪里; 只要下了乡,都是跟着走的; 不会留到城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青虽然耐不住这样辛苦的农村生活,还是只能被困在农村的重要原因。
没有档案和城市户籍,他们即使自己走回了城市也找不到工作,也没有商品粮分配; 何谈养活自己。
等到苏怡莹等学子将自己的档案户籍工作等安排好,他们就纷纷踏上了充满未知但铺满希望之花的大道。
走的前几天,苏怡莹已经和宿舍的室友、厂里的同事、要好的江胖子、小许村的知青们话了别,所以在火车站台的时候,只有江燕和他们在一起。
江燕是特意和他们一天离开的,虽然不是去往同一个城市,但一起走,就不用面对空荡荡的床铺和看不到的熟悉身影了。
苏怡莹看着江燕红了的眼眶,也忍不住眨着湿漉漉的双眸说:“燕子,我舍不得你。”说着她伸手抱住了江燕纤细的身子。
江燕用放在苏怡莹后背的手轻轻地拍了两下,带着一丝哽咽说:“我也舍不得你,不过我们以后可以通信啊,而且离得也不是那么远,对吧,以后找机会见面啊。”两人在人来人往的站台相拥着,眼眶里的泪再也忍不住滑落了下来。
从1974年下乡插队开始,她们俩相识一起度过了陌生而辛苦的下乡生活,到1976年纺织厂招工,两人一起开始了工厂的生活,到1977年都努力考上了大学,给知青生活换了行驶的轨道,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三年里,两人都生活在一起,成为了知心的好朋友。
虽然口里都会说着又不是见不了面,以后机会还多着呢,但如今的通讯和交通都不是那么发达,想要像从前一样一起的生活是再也没有可能了,只能留在回忆里。
告别了依依不舍的江燕,苏怡莹和陈一遇也踏上了回春市的火车,这次的火车之旅不像以前那样因为短暂的假期而急切,而是带着不急不缓的舒心,这次的回去就是崭新生活的开始了。
两人回到了长大的城市,陈一遇将苏怡莹送到了苏家,如今的春市大学也不像苏怡莹前几次来的时候那样在阳关下沉默了,而是带着蓬勃的朝气,向众人展示着自己的新生。
走到校园里,随处可见面带笑容的老师和同学,还有眼里饱含欣慰的家长们,他们一路轻快地走到了家属楼,和以往看到苏怡莹回来的静默不同,如今的邻居们都开始热情地招呼起来。
以前还想占据他们房子的邻居也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面带笑容地说:“是苏家的小女儿回来了,听说考到了家门口的学校,可真行。”语气中还微微泛着一丝酸和不甘,像是自己的东西被拿走了一样。
苏怡莹对这些长着两副面孔的人没有什么好感,不失礼貌地笑了下就和陈一遇离开了,即使听到身后传来不满的声音,那又怎么样,人不是活在虚假里的,一些不需要维护的关系只要人前礼貌,不失自己的素质就行,再多了就没有了。
走到楼道的时候还看到施婆婆,是前年他们回来的时候好心提醒他们的邻居,苏怡莹看到脸上挂着慈祥微笑的婆婆倍感亲切,甜甜地叫了声:“施奶奶。”
陈一遇已经伸手将施婆婆手里提的菜篮子接了过来,两人迁就着婆婆的速度慢慢地上楼。
施婆婆爱怜地摸了摸苏怡莹挽着她的手,带着丝感慨说:“好在一切都变好了,你爸妈也回来了,你也回来了,都好好的。”
她也不提苏怡心,知道这是苏家的禁区,坑害了家人的苏家大女儿,虽然改革后没有看到她上门,有点疑惑,但她不会去戳人家的痛处。
又转头看向十分精神的陈一遇,放低声音在苏怡莹耳边问:“上次看着就不对劲,这是你对象?”婆婆还是很有八卦精神的,还微微挑了下眉看向苏怡莹。
苏怡莹脸颊微红,轻轻地点了下头,施婆婆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不大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她的赞同,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