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页)
梁俞面无表情。轻叹一声,对玄机子的夸赞毫无喜色。
“公子勿忧,绵竹官苛政已久,杂捐乱税层出不穷,百姓深受其害,只要将太平寨的好处讲清楚,相信绵竹城里百姓心里自然会有选择。若是有些冥顽不灵的,正好杀鸡儆猴。树立公子的威严。”
玄机子赞赏的点了点头,现在他是越来越看好梁俞了,成熟稳健,有君子之风,更难得得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94章 夺关斩将
第95章 朱由鲁的要求
“话虽如此,但是因为俞的私心,便要迁这绵竹的百姓前往数百里外的太平寨,路途遥远,民众劳苦不堪,俞心里有愧啊!”
梁俞苦笑,若能把绵竹关百姓迁往太平寨,再加上牛大力赵信二人的兵马,梁俞手下便有了人口近十万,兵马逾万,再攻掠附近的几个县城关口,倚为战略支撑,这样一来,不管巴蜀的局势怎么变,梁俞自给自足,只要不是朝廷发大兵来攻,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想要把这两万口百姓迁往绵竹关谈何容易,其中难免有恋旧不走之人,若尽是一些豪绅大户也就算了,正好借机杀人立威,但若是一些穷苦百姓也不愿意搬,却叫梁俞顿感头疼。
梁俞手下士卒多是一切受逼不过的穷苦百姓,因为被官府豪绅勾结,逼迫的没有生路这才落草为寇。若是对同样是穷苦百姓之人下手,先不说梁俞下不下得了这个命令,便是下了这个命令,也不一定能够执行,还会失了军心和民心。
这个问题就如同裹在荆棘丛中的一块肥肉,肉质肥嫩,飘香四溢,但是真正想吃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如同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弄不好还会伤到自己。
更麻烦的还不是这儿,即便是绵竹关的百姓能够顺利迁徙,但是沿途数百里,途径县城就有五六座,即便已经连夜派出信使去太平寨调兵接应,但若是遇上官兵大队阻截,仓促之下迎战,又要保护百姓,其中艰险,梁俞想想就头大。
“公子勿忧,官兵一败太平寨,二败青城山,三败峨眉山,对我众多绿林好汉正是闻风丧胆只是,此时官军想必士气低落,怎敢轻易追击,再者说,即便大队官军来袭,有周王在手,料他们也只是远远监视,不敢轻易进攻。”
玄机子呵呵一笑,劝解道。
“但愿如此罢!”
梁俞轻叹,算是停止了抱怨,开始思索这些问题解决和规避的办法。
玄机子颔首轻笑,目光中流露出赞赏之色,成大事者岂能优柔寡断,遇到风险,能规避则规避,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便是此意,但若规避不了,迎难而上,方为英雄本色,怎能以为忧愁躲避,效懦夫行径!
翌日清晨。城东军营校场内。
绵竹关属于巴蜀的险峻雄关,向来便是兵家险要之地,因此大明开朝之初在此设立了巴蜀境内最为庞大的一个军屯,另外在城外的两座小丘之上,也就是天空埋伏弓箭手的地方,还设立了两个小军屯,用以拱卫绵竹关,只是两百余年过去,昔日的精兵悍将早已化为一钵黄土,当年的险峻雄关,也破败的不成样子,城外的两个小军屯早已被裁撤,什么都没有留下,唯独这绵竹关内的大军营保留下来,只是保留下来的理由却让人啼笑皆非。
这军营最初保留下来的原因竟是为了安置军妓,后来变成了历任总兵私藏相好的地方,再到后来又成了藏污纳岁之地,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而绵竹关的守军大多在绵竹关内有自己的住所,倒也用不着这地方。
或许是一直有人居住修缮的原因,军营丝毫不显破败,而且因为设计建造之时乃是大明开国之初,所以军营显得极为宽广。甚至还有个梁俞从未见过的超大校场。
校场东西长近三百丈,南北宽约两百余丈,整个校场地面通体用大青石铺成,显得极为庄严肃穆,历经两百年的风雨,利于校场之中,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在渗入心扉。
校场中央有一个木质的演武台,台高约五尺,长宽各九丈,暗合九五至尊之意,台中央有一块石碑。远远望去,石碑上几个朱红大字夹杂着一种莫名的气势迎面扑来,让人顿觉的精神一振,竟是想要向那石碑叩拜一番。
“大明洪武四年,征西将军汤和奉皇命征伪夏,斩夏军大将十三,杀俘共计五万余,见此关险要,乃不世雄关,太祖钦旨立军屯于此,屯军一万三千,大明后世子孙,可以此为江山屏障。”
“太祖高皇帝在上,后世不肖子孙朱由鲁,有愧先祖。”
朱由鲁见到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