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页)
假日经济”这个词也开始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除了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满足外,“黄金周”里的“假日经济”成为长假制度的又一大功效,而这一功效,也正是当初长假制度设计者们所“处心积虑”的最大由衷。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中国已经实施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被终结,多个因素导致国内经济趋冷低迷。政府想启动消费,老百姓却拼命存钱。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1999年中国政府出了不少的招儿:20元的钞票问世,公务员工资上涨,利息税开征,高校开始扩招,就连股市也被启动了个“5·19”行情1999年5月19日,沪深两大股市启动了一波上涨行情,该行情持续时间长,上涨股票多,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次大牛市行情,被称之为“5·19”行情而通过长假制度给予人们充足的休闲时间,刺激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以此来启动部分内需,还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决策者们也颇感意外。
第一部分 第51节:国脉(26)
长假制度没有辜负设计者们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个黄金周外出游客大幅度增加,中国的旅游业一时之间出现了井喷现象。继2000年后,2001年三个黄金周累计出游人数达到1。83亿。到了2004年“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首次突破了一亿人次,使黄金周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后的“五一”、“十一”出游规模都始终保持在了一亿人次以上的高位水平。从2001年到2007年,每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从1。83亿人次增加到3。57亿人次,这相当于每4个居民中就有一人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出游。6年间,黄金周每年出游人数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3%,黄金周旅游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消费行为。
黄金周旅游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1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到736亿元,到了2006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512亿元。6年间,人均花费水平维持在400元左右,6年时间旅游总收入增长超过一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5%。同时,黄金周里的“假日经济”对交通、餐饮、商业的拉动作用显著。6年时间民航客运收入翻了一番,平均增幅达到14。9%,铁路客运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9。1%。
当然,政府的决策还经常会产生一些“非意图的后果”。黄金周不仅是“旅游周”、“消费周”,更是普通人的“休息周”,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黄金周不只是为了“黄金”和“周游”,而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与休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而且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休假制度,还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的工人、办事人员乃至农民工的休假权益。实际上三个黄金周除了春节特殊一些之外,其他两个可以说是为中国成功地推行了休假制度,黄金周的社会效益大过了经济效益。
黄金周使“假日经济”一片繁荣,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黄金周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上山看人臀,下山看人头,行走穿人缝,观景找人空”,这句顺口溜幽默地反映出集体出游的尴尬。
每当黄金周期间,喷涌而来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区完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一些景点常常出现接待量100%、甚至300%的情况,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破坏。一些热点旅游城市和景区还出现人满为患、住宿难、吃饭难、返城难的窘境。交通拥挤、服务缩水及成本增加等问题已制约了黄金周旅游的健康发展。近一亿人次在一周时间内频繁穿梭在有限的交通、旅游线路上,这种“大串联”式的旅游让很多人难以找到幸福感,使得黄金周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低质次旅游。
而且还有人指出,黄金周本身并不能创造需求,它仅仅是将需求集中释放而已。由于长期过度强调黄金周的经济契机和“挖金”这一非常态市场扩张行为,导致黄金周一过,商家门前冷冷清清,在销售上明显缩水,一年时间平衡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收益。
黄金周里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破坏,甚至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这些问题让质疑黄金周的声音不断出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