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芭�恕⒎椿饔仪惴�阜纭痹硕��贾氯��俣认萑牖炻遥�1978年,邓小平在人心所向的气候下终于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使中国真正摆脱了“文革”。所谓“改革”,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摆脱“文革”。
第一部分 第32节:国脉(7)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则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邓小平这位一生中曾“三起三落”的革命家、卓越领导人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人,在重压之下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为追求真理和人民的幸福而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这种精神上的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了那句“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的真实写照。
——1989—1999年:动荡与嬗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航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此时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则还没有完全地、大规模地应用于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这一时期的改革仍然带有明显的政府培育色彩。到1989年前后,应该是中国市场机制“更新换代”的转折契机,但此时遇到的国内外局势让中国又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9年夏,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政治风波”。这场政治风波破坏了中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
国内局势变得不稳定,此时的国际局势也令人堪忧。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剧烈动荡,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得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让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似乎已经变得不可扭转。1991年底,苏联突然解体,世界震惊。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社会主义中国遭受到了空前的国际压力,而此时在中国国内,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亟待重组,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大争论,让社会、思想界引起动荡。是继续向前走,还是拐一个弯向另一个方向走,甚至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经济、社会一时找不到方向。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1992年1月17日,邓小平坐在了南行列车上,纵观世界形势,思考中国未来,运筹大针方略
邓小平南行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谈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持国家稳定、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在邓小平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邓小平引导全党抛弃“姓资姓社”的争论,进而转向市场经济改革。自此,“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行政色彩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相对淡化,日渐成型的市场经济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市场行为并付诸行动,新型企业家以及活跃于大城市的精英人才逐渐成长为社会重要的新兴力量。在此时期,人们看到改革已由政府的单一牵引转变为与市场的互相推动。其间市场原则开始席卷各个领域,大有成为统合社会生活甚至政治生活机制的最高意识。
第一部分 第33节:国脉(8)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