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 页)
的年纪很大了。而且多年四处征战,健康迅速恶化,还患上了非常严重的疾病。
左相赵鼎和右相张浚商议,万一王彦病故,其军便无人统率,不如将此军移屯襄阳府。由王彦出任知府兼京西南路安抚使,受岳飞“节制”。等岳飞移军襄阳府,作为其宣抚司驻地后,就将八字军并入岳家军。
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是顺理成章。
赵鼎和张浚的这番安排,给王彦军队番号。让他个人拥有实际管辖的区域,其用意是让他能够光荣地退休。
可是王彦并不领情,还拒绝接受这样的安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很不听话很违逆很刺头的那种。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铸就,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
因此,对于朝廷这样的安排,让他无法忍受。
王彦终究是不同凡俗,在压抑和病痛之中,他突然振作。居然病好了起来。
朝廷为息事宁人,只好下令将八字军调驻临安府。
就这样,王彦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率领本部一万人马,由荆南府离岸登船。顺江东下,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
传说之中,王彦途中经过鄂州,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在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了好一阵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远飏千里,很快就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甚,不愧一代英才。
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进行一番人事调动,又要临战减兵。
当然,还有一件事情耽误了岳飞的出征………岳飞的母亲去世了。
在古代,由于医药等多个因素的限制,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岳飞的母亲姚氏年逾七十,在宋朝也算是高寿了。
只不过岳飞侍母至孝,平时尽管军务繁冗,只要不出兵,总是晨昏侍候,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
为照顾姚氏的休息和调养,岳飞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
两年前,岳飞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就因姚氏病重,“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上奏恳请暂解军务,建议由王贵和张宪两人代统岳家军。
这次老母身故,其悲恸之状更可想见。三天之中,岳飞连水浆也不喝一口,哭得双目红肿,旧病复发。
最后,岳飞把母亲埋葬在风景优美的庐山;而高宗皇帝为此特赐银一千两,绢一千匹,以示安慰。
岳飞平日自奉俭薄,但此次却例外地大事铺张,“仪卫甚盛,观者填塞,山间如市”。他认为既然在老母生前不能尽孝,死后的厚葬,乃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
丧葬完毕,岳飞就在著名的古刹东林寺中,为母守孝。
按中国古代的礼法,儿子必须“丁忧”三年,如有特殊情况,方可居官守丧。称为“起复”。
而岳飞也向朝廷提出了“丁忧”三年的申请。
对于岳飞的这个想法,高宗和赵鼎、张浚等大臣所决然不允的。
李纲深悉岳飞是个大孝子,认为岳飞要“终制”,朝廷要“起复”,势必大费周折。费时失事。
于是李纲上奏宋廷,要求为此“早降处分”,以免耽误大事。
此外,他还单独给岳飞写信说,“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但也恳切希望他不“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
而高宗皇帝的做法是恩威并举。
高宗首先派了一个叫邓琮的贴身太监前往江州庐山东林寺。以表示皇室体恤;另外,朝廷下达了最严峻的命令,说,“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在全体僚属都得以“重宪”论处就这样,在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在各种的压力之下,岳飞开始了他第二次向北方讨伐的征程。
大军开拔了,岳家军的左军统制官牛皋又一次如愿地抽到了先锋官的职位,先行渡过长江,往蔡州地区攻击。
牛皋的第一个目标是汝州鲁山县附近的镇汝军,因为这是他的故乡。
镇汝军的守将名叫薛亨,素有骁勇之名,牛皋在交战之前就已经放出了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