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2/4 页)
帝臣服跪拜敌国,有辱民族和国体。
第二、金人并不可信,内有阴谋。
也就是说,如今最大的冲突点,就集中在皇帝要脱掉龙袍向敌国的诏书跪拜这个投降的仪式上。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宗和秦桧只好派人去跟金国特使张通古商量,看一看能否不执行这一个“臣礼”。
毫无商量的余地,张通古一口就拒绝了。
如果高宗皇帝不行臣礼,和议就不用再谈下去了,我们马上动身回国去。
金使的这个回答,让高宗皇帝有苦说不出来,有口难言。
秦桧在一旁不满地说:“九十九拜都拜过去了,还差最后这一哆嗦?”。
高宗皇帝明显是被秦桧的这句话给刺激到了,当场在朝堂上发起飙来,指着堂下的官员就骂开了:“王伦本奉使,至此亦持两端。秦桧素主此议,今亦来求去。去则无害,他日金人只来求朕,岂来求他秦桧。”
假如金国再度发兵前来攻打,要找也是找皇帝我来算账,你以为那些女真人会去找他秦桧吗?
这番说话反映出,高宗皇帝对于女真人的害怕和恐惧。已经到了一个极致,而这里面。有没有秦相公的功劳?
无论如何,如今的秦相公已经完全掌握住高宗皇帝性格上的弱点,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既坚定住皇帝投降的信心,也在利用皇帝来打压反对的声音。
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高宗皇帝的这一顿骂声,竟然骂出了一些馊主意来。
有人给高宗皇帝提议道:“要不这样,在您跪拜诏书的时候,不要想那是金国诏书。心中只要想着祖宗,就当是向祖宗行跪拜礼就行。”
另外一个人受到启发,连忙补充说道:“如果觉得这么做难度太大了,干脆把我朝太祖太宗的遗容画像陈列在堂上,让金人把诏书放在画像前,咱们表面上是拜诏书,实际上是拜画像。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不丢人。”
“或请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诏于其中拜之。”
中国人的小聪明小手段和自我安慰大法,在这一刻充分表露无遗。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早在几百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在朝廷上堂而皇之地上演。
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法子,也只能如此了。也就是说,堂堂一个高宗皇帝。已经打定主意要给金人行跪拜之礼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秦桧出手了。
虽然秦桧现在独揽大权,但是毕竟主战派还有很大的优势——南宋五支主要的军队只有刘光世的淮西军没了,张俊虽然乐意为自己效劳,但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俩的气势正盛。
按照如今朝廷内外的这种激愤的程度。倘若真的让高宗皇帝屈膝跪地,自己别说相位不保。可能命都没了。
传说之中,一个叫楼炤的官员给秦桧献上了一计。
这个楼炤官职不高,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但他脑筋灵活,而且不读死书。他给秦桧献上的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段话:“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
殷高宗武丁在守孝期间,三年不发一言,大小国事全都由宰相代理。
楼炤的说法是,“现在皇上也在守丧,就跟金人说,皇上没有心情过问国事,恕不能跪接金国的诏书,让秦相公根据典故上的情节代替皇上去跪拜。”
真是太厉害、太有才了!
这是圣人说过的话,还有谁敢不服气!
秦桧朝着楼炤的脸就是一巴掌,这主意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苦想了几天,若再迟上些日子,耽误了朝廷的大事,你担待的起吗?今晚上你不用回府吃完了,就在我府上吃算了。
楼炤推辞,秦桧不允,一顿晚饭过后,楼炤对秦桧百般佩服。秦桧的伙食太好了,胜过自己家的好几倍,太厉害了,枉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竟没见过有这么奢华的宰相。
次日秦桧入宫对宋高宗说了此计。
高宗皇帝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然后答复道:“和议的事朕早就叫你全力措置,不需要上报给朕,快些前去,不要惹恼了金国使者。”
别以为高宗皇帝真愿意去跪拜金人,那是给秦桧吓出来的。如今能够不跪,恐怕在高宗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对秦桧的感激之情。
秦桧赶紧派人去找张通古协商,说这是中国的礼节,实在不能有违。而且,我们皇上在服丧期间,一身晦气,接见你们,你们也不吉利,就由秦相公代表他率领满朝文武大臣跪接。
好说歹说,张通古的牙口终于松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