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3/4 页)
慵懒,为什么他的慵懒会导致岳飞在大好形势之下撤兵?
简单地说,高宗皇帝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式的皇帝,自己不太过问朝政。而把权利更多的交给了宰相的手中。
从李纲、黄潜善开始,一直到秦桧为止的十任宰相,都无一例外地得到高宗皇帝的绝对信任,都能够实施自己的主张,其中就包括了主战派张浚的把首都从临安府往前推进到建康府的主张。
事实上。这十任的宰相,除了李纲、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三位是在战火中因为犯错而被贬职外。其余的宰相们大多是因为各种原因自动辞职,而秦桧更是老死在宰相的位置上。
可以说,秦桧的对事实的极力扭曲和隐瞒,再加上自己的懒惰和不求甚解,让高宗皇帝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严重的误判。
金人的数次入侵和秦桧的刻意恫吓,使高宗皇帝早早早就被吓得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
在他的心中,金国永远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女真人也根本不可能失败。
自从得知父亲徽宗皇帝的死讯,每次和议,高宗都不厌其烦地要求金人送还钦宗赵桓。当然,送还赵桓只是和议内容中的一个附带条件,和议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
为了和议,高宗皇帝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从逃亡的那一天起,他从来都没放弃过对和议的追求。
也许有人会为他辩护道:南宋初建,基础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国连续打击,国民经济严重受创,民生凋敝,高宗既觉得金国过于强大,自己无力收复失地,他通过和议来解除来自金国的威胁,使国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恢复,不也很好吗?
是的,高宗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太悲观了。
他没能正确判断出随着抗战的深入,宋金的势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军收复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于是乎,在秦桧的刻意引导之下,高宗皇帝选择了卑躬屈膝来保全自己。
结果是,女真人摧毁了他的故国家园,掳掠走他的臣民,残杀了他的亲人,甚至虐杀了他的父亲,奸淫了他的母亲,奸杀了他的妻女,等等。
但面对金人,他却能一口一句地自称“臣构”。
当秦桧和他的党羽们轮番发表着类似“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的言论时,胆小如鼠的高宗皇帝真的害怕了。
高宗皇帝害怕的是,如果岳飞“稍有挫衄”,让战火引到江南地区,他就全盘皆输了,临安就做不成安乐窝了。
所以,高宗皇帝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见好就收,保持与金国和谈的筹码。
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背向
对于岳飞的辞职请求,高宗皇帝并不答允,而是给了岳飞一道回诏:“方资长算,助予远图,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非但如此,临安府朝廷还查明,在这次北伐当中,岳云“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结果是,朝廷认为岳飞的做法“显赏未行,殊非国典”,于是将岳云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很明显,尽管猜忌已甚,只因为“未有息戈之期”,高宗皇帝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只要尚未与金国签订和约,他岳飞还是高宗皇帝最大的依仗,高宗皇帝肯定不会自废武功,拆掉自家的梁柱。
于是乎,带着满肚子的屈憋、愤恨和不满,在朝廷多次催促之下,岳飞还是前去临安府觐见皇帝。
只不过,在见面的时候,君臣两人都颇感尴尬,高宗皇帝做了一些门面上安抚功夫,而岳飞也没有多做解释,只是礼节性的拜谢了事。
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这几乎是岳飞最后的一个机会,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当前金宋两国的军事形势。
当初张浚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高宗皇帝把行宫从临安府前移到建康府;为什么你岳飞不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让高宗皇帝重新支持你。
可能岳飞认为。在之前的战报中,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宋金两国的形势也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在此不必啰嗦重复。
但是你岳飞应该知道,宰相有一个权利,叫做“留中不发”,不但下面的报告可以被压制下来,甚至皇帝的圣旨也能够被截停。
这种事情,不要说秦桧,即便是当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