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4 页)
胤禟看他们跪得笔直就拍拍儿子的脑袋瓜,满是赞许模样。
亲爹没见多心疼,一众叔伯心疼坏了,就连老四回去都感慨来着,说平素看着不着调,倒是比预想的还要懂事,胤禟这仨儿子当真聪明,可惜没见当爹的费心教导,只怕要糟蹋上好的天赋。
太子回府之后看了看自家弘晔,瞧着没老九府上三个侄儿那么通透,也还是机灵,好生教养,往后应不会辜负他当爹的一片苦心。
感慨完毕,太子就使人给胤禟送去两盒御用的活血化瘀除湿药,让他抹上推拿推拿,这几日跪得太多,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下着雨湿气重呢。又说这药配得温和,给小侄儿用些也无妨,控制好用量就成,还说兄弟们都明白九弟妹不容易,让他也别太拼了,小娃娃生得嫩,为争口气跪伤腿不值得。
太子自打不钻牛角尖,整个人就通透起来,他能不知道三岁奶娃有多少心智?再聪明也想不到这里来,摆明是胤禟拿的主意。
换做别的皇子,都是先疼儿子再疼福晋,宁可听些闲言碎语也不能让儿子跪坏了根基。
胤禟根本就是反过来的,他对富察氏当真没话说,疼入骨血了。谁要是当面说一句就能和你翻脸,天王老子拖不住。
可怜小侄儿跟着遭罪。
……
有句话叫,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虽然点子是胤禟出的,三个小崽崽都很乐意,只要想到这样就能让额娘少遭诟病他们跪着也感觉有滋有味,一点儿不勉强。
一开始是辛苦一点,第二天康熙发现孙子们又来了,跪得比谁都笔挺,他既心疼又欣慰,让老九别糟蹋奶娃,赶紧把人带回府去,却听阿满脆生生开了口,说本来做曾孙子就该给老祖宗跪,他们额娘又没法来,为人子替母下跪也是理所应当,如何能回?
这话是出府之前跟亲爹学的,他记性当真好,哪怕对其中含义一知半解,至少这几句全给默下来了,康熙听了心里越发熨帖,他感觉胤禟这几个儿子同皇额娘之间就像他当年同太皇太后,他太明白那种心情。
想到这里,他就没再拦,而是让梁九功拿了三个软和的蒲团过来,让乖孙子跪那上头,那之后就轻巧多了。
诚郡王看康熙吃这套,也想学,可惜没给儿子坐好思想工作,带来那几个阿哥比阿圆他们大不少,却跪得很不踏实,时不时的动一下,这就是活生生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康熙满心不喜,回头就训斥了老三。
说他不敬祖母,太后薨逝他还拿这个做戏就为博个好名声,内心之凉薄,由此可窥一二。
本来十四还遗憾呢,遗憾自个儿尚未大婚膝下无子,否则也能学起来。
不得不说,胤禟虽然文不成武不就真本事没多少,歪点子当真多,他还总能讨上头欢心,真是个能耐人。十四这头好一通感慨,回头就听说老三挨了训,心道这种事果真还是走前头才能讨好,跟在后头总有逐利之嫌。
同一件事看在不同人眼里真是天差地别。
十四怎么都不信胤禟并三个小侄儿是真心实意在做这种事,和他同样想法的也不少,暗地里多少人竖起大拇指,九阿哥能封郡王还得瑞这个封号当真不简单,他太会把握机会了,高!实在是高!
外头的闲言碎语宝珠一句也没听,听说儿子替自个儿送太后娘娘去了,她心里还是很欣慰的,每天等阿圆他们回来,宝珠都亲自监督他们上药,哪怕其实没跪出多少淤青,还是每天都搓了药膏。
那药膏倒不是太子送来的,还是富察家家传的,她娘家世代都是武将,满门武将,对跌打损伤格外有心得,达春三岁就跟着扎马步,打了好几年基础,这些年他没少擦药,那药经过几代人认证,很好使的。
这些事,嬷嬷都看在眼里,她日日在心里默念,让太后别走得太快,睁大眼看一看,九福晋是好的,小阿哥也至纯至孝,太后没看走眼没疼错人。
嬷嬷一路送梓宫入土,回来之后将另一份遗物送去恒郡王府亲手交给胤祺,听胤祺缅怀了一通,之后才将这一份送到铁狮子胡同,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彻底离了深宫,往后遵从太后意愿,一辈子守着九福晋,替她掌眼府上的事,替她照顾小阿哥。
听说嬷嬷就在府上住下,往后就跟着她,宝珠挺高兴的,以后想起皇祖母有人能陪她聊几句,再有……府上的小兔崽子的确是越来越多了。
大的才两三岁,又出来俩小的,这俩小的还和大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想也知道不是安生的人,往后当真有得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