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0所,校董会遂将校名改为“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但直到18年后的1912年,新校名才经纽约州政府批准,正式付诸使用。
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显赫,校友中有罗斯福总统与两届副总统。名师也辈出,冯松雨在哥大时的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是哥伦比亚校史上一位杰出校长,后于1931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吸引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冯松雨入校次年,胡适、陶行知均辗转来此,同期在读的还有宋子文、孙科,以及后来做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都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大约在苏青5岁时,冯松雨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成归国,起先在汉口中国银行里做事,后来到上海的银行做了经理。
当时大概是苏青父亲事业的顶峰时期。苏青记得那时“父亲的朋友很多,差不多每晚都有应酬,母亲把我打扮得花蝴蝶似的,每晚跟着他们去吃大菜,兜风。父亲常叫我喊黄伯伯张伯伯,在客人前讲故事唱歌,‘这是我家的小鹦哥呢!’父亲指着我告诉客人”。
冯松雨原本是想好好培养这个女儿的,尽管基本目的是光耀他的脸面。他曾对苏青的母亲说,他要让苏青读到大学毕业,还要请一个家庭教师来教女儿英语会话及音乐舞蹈,以备将来有机会可以作一个公使夫人。可是他永远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不是苏青嫁得不对,而是他尚未等到女儿出嫁的年龄——苏青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银行倒闭,不久他就病故了。
张爱玲的父亲叫张志沂,号廷重(又廷众),是张佩纶与李菊耦的儿子。凄惨的是,他与乃父同样7岁失怙。他未像苏青的父亲那样留过洋,并且因妻子是个“学校迷”(张爱玲语)——而且迷的是洋学校,便反感着留洋的人;连带着反感新式学校,不大情愿儿女去那里上学,宁愿为他们请来私塾先生,在家里施教。连他学的英文当年也是请了教师到家里来授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前清遗少,对新社会有一种拒斥心理;另一方面也因他自己受的是完整的旧式教育,满腹经纶在身。虽然他绕室吟哦一唱三叹令女儿看了为他难过,因为他的旧学在新时代几乎是一无用处;但他也不认为是他的知识不合时代,而是人心不古。他对旧式教育是既留恋,又自负的。 。 想看书来
父亲(3)
正像银行学出身的冯松雨对苏青精明于生意有遗传一样,张廷众饱读诗书,对张爱玲走上作家之路也不可能没有影响。他又雅好藏书,张爱玲7岁读的《西游记》,十三四岁读的《海上花列传》,早些时读的《红楼梦》,都是他的藏书。他还曾“破例”给了女儿4块钱去买多卷本的《醒世姻缘传》,让女儿在他的书桌前读《胡适文存》。这些著作几乎令张爱玲痴迷了一生。
过去的人都看重文章,把会写文章视作人的一大优点,直到今天,“才子”的定义还只是指有文才的人。张廷众好文,因此对女儿少小时就表现出的文学方面的兴趣相当看重。有次在寒假里,张爱玲模仿报纸副刊的样式编了一张“家庭副刊”,内容是自家琐事杂闻,版面图文并茂,均出自她一人之手。张廷众见了十分高兴,有亲友上门,他便将作品拿给客人们看,嘴里道:“这是小煐做的报纸副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张爱玲读过了《红楼梦》,对红楼故事人物很感兴趣,于是便将其借了来,敷写了个颇有鸳鸯蝴蝶风的章回体小说,取名《摩登红楼梦》。摩登者,时髦也,系将前朝故事现代化,将古人在现代的生活里再活一次,近如“戏说”,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写秦钟与智能如何坐火车私奔,自由恋爱而结婚;贾母如何带了宝玉及众姊妹去西湖看水上运动会,还吃冰淇淋等等。《摩登红楼梦》被装订成上下两册;一共六回。张廷众饶有兴致地代拟了回目。
能与女儿一同游戏于文字,对女儿又是一种鼓励。张爱玲还曾在父亲的鼓励下;做过几首七绝。张爱玲爱读小报的习惯也是来自父亲,翻阅屋里乱摊着的小报,与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曾是母亲缺失的家庭里温情的一幕。
尽管如此,张廷众却不是一个好父亲。他以他的生活恶习及荒唐行径击碎了家庭,使子女自幼失去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以致在女儿心中留下阴影,使她一直缺少安全感,“寻找父亲”成为她作品的主题之一。
他先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使自己的生活失去快乐;继而折磨他人,让家庭成员也个个不快乐,使全家人的生活失去生机,失去阳光,只是“懒洋洋灰扑扑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