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解决方法。必须立即采取这些措施,因为与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少数民族中的一些人陷入这种复仇心切的、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中。
一、西藏的身份特征(1)
西藏的身份特性是建立在一种宗教及文化的特殊性基础之上的,这可以追溯到我们这个世界最初的几个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可可那尔湖地区的游牧部落一直纷争不断,但从未给中原帝国造成大的问题。在公元7世纪时,这些游牧部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西藏王国,并开始扩张。在西部,攻克了帕米尔高原;在东部占领了云南;而在北部则是塔里木盆地。西藏王国占领了今天青海省所在的地区,并在安史之乱后将疆域一直拓展到了甘肃地区。这样一来便把中国政府在塔里木以及准噶尔地区的军事机构,与它们在东方的大本营隔离开来。但这种扩张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公元842年,西藏王国分崩离析,并放弃了之前占领的领土,在战略上不再对中国构成威胁。
西藏与中国内陆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西藏的文字与语言都源自印度,神权政治的模式与中国内陆的行政官僚统治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元750年到公元850年期间,西藏贵族试图适应中原文化,把子女送到中国内陆去读书,并与唐朝贵族通婚。然而这些试图拉近距离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效。西藏再也不能重拾昔日雄风。尽管在14世纪,一位僧人曾尝试重新建立一种摆脱蒙古影响的“西藏民族主义”。但在1271年到1368年期间,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还是处于统治地位。由于内部不同宗教派别间开展争权夺势的斗争,在几个世纪里,西藏一直都是一个地处边缘的行政区。西藏有能力给中央帝国造成一些小麻烦,但却无法与其持续对抗。明朝期间,北京与拉萨维持着一种持续的中央—地方关系。由于西藏离中央政治中心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它得以保留了高度的自由及文化特性。
西藏主要有三大教派:西藏喇嘛教、本土宗教苯波教及*教。人数不多的西藏居民(19世纪初时不超过600万)且主要是农业人口分散生活在不同领主的土地上。有一些藏民逃脱了*喇嘛的统治——这是建立在拉萨的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就像西边的巴勒斯坦(又称小西藏)——信奉十二伊玛目的什叶派穆斯林王国,以及在印度贵族控制下的拉胡尔,另一些则是拉萨的附属国(拉达克、锡金、不丹),康巴的不同地区(1911年至1949年称为西康省,后分裂,分别归入四川、青海、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以及安多(即今天的青海省)。
作为精神及宗教领袖,*喇嘛依靠官僚贵族来统治西藏。这个被划分成众多领地的王国在他的领导之下逐渐统一起来,但各个领地之间纷争不断。在*喇嘛年幼时,由摄政者负责政府事务的管理。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调整后,西藏的政治体系最终形成了一种封建神权政治的模式。宗教势力掌握军队,或者更确切地说,掌握地方民兵部队,并且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的非宗教力量在政府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18世纪末期,在1792年清政府派出军队介入西藏—尼泊尔战争后,中国对西藏的影响达到了顶峰。对清廷来说,*喇嘛只是受中国皇帝委任的僧人。在西藏传统体系中,非宗教力量只能处于宗教的从属地位,行政长官只不过是地位低于*喇嘛的世俗领导者。1793年,乾隆皇帝通过金瓶掣签指定蒙藏大活佛的继承人,这不同于传统上通过长期观察一个孩子的特征从而选定转世灵童的宗教习俗。这时,英国对西藏的局部入侵使西藏向中央政府更加靠近。英国占领尼泊尔后,*喇嘛向中央政府请求军事援助以保护弱小的尼泊尔王国。但政府认为战争是发生在其管辖区之外的,并放弃了尼泊尔。清王朝没有认清英国从印度边境向中国周边渗透对其战略利益所带来的威胁。英国对与西藏间贸易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它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并尽量小心谨慎不表现得过于咄咄逼人而引起中国的担心。自1819年来,摄政者泽蒙格林篡取了权力,并谋杀了数任*喇嘛的转世灵童。1844年,应西藏政府中部分人的要求,中央政府推翻了他的统治,并将其流放到满州里。西藏需要中央政府支持其摆脱英国和尼泊尔的威胁,尤其是在18551856年间的西藏—尼泊尔战争及1861年英国军队入侵锡金后。中国的衰落使其面临来自殖民地、英国及俄国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中亚地区。这样一来西藏地区的影响逐渐减弱,成为俄国及英国觊觎的对象及争夺的战略关键。1886年,英国与中国签订了《西藏—缅甸协议》,承认了中国对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